冬如:高山流水两相依(一)
《中国有条黄柏河》节选发表于《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第7期
高山流水两相依
冬如
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有条黄柏河》,我的心曾经燃烧,曾经疯狂失眠!我知道自己为谁燃烧,为谁疯狂,为谁失眠,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代出生的这一批人,为我的主人公王昌鹏!今天,李炳银老师要求我把王昌鹏和叶枝的爱情故事串起来,以相对独立、完整的中篇来反映当年黄柏河建设的创业史。我在电话里听到李老师的要求,第一反应是:我又要燃烧一次,疯狂失眠一次吗?这对我太残酷!
被唤醒了的黄柏河
那年,有一条小河,还沉睡在千年荒凉之中。
她是长江三峡河段众多支流中的一条小河,河道狭窄,河水清澈,两岸高山刀劈斧削,终年云遮雾绕,骄健的雄鹰也难于飞过山巅,十几里河滩边见不到一户人家,唯有不知名的飞禽走兽窜踞在森林里。她从湖北省宜昌(现夷陵区樟村枰)的远端,山峦层叠无穷,葱葱郁郁的黑良山源头一路行来,在狭窄、清澈、湍急的162公里河段里奔流不息,行程至黄花场,东西两条支流汇合,携手奔入长江西陵峡口今葛洲坝下。那年,外界唯有水利勘测设计队的队员们,为寻找水源,构画水库大坝蓝图,曾经揭开过这条小河古老而神秘的面纱,他们在河滩边支起过三角架,撑起过测量伞,在沿岸的高山上踩出过一串串足迹,留下过一堆堆岩蕊。
这样一条小河,将面对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呼喊她时,才诞生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黄柏河
那年,黄柏河还浑然不觉呢,她将迎来史无前例的热闹
1974年4月桃花盛开时,黄柏河水利电力工程指挥部成立。半年多以后的12月6号,天福庙大坝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召开——黄柏河流域天福庙大队迎来了空前绝后的盛况,天福庙供销社下面的一块平台上,标语横竖,高音喇叭响彻云霄,红旗猎猎,人头攒动。唯有主席台上,十八把椅子显示出了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氛围,那是从农民家里借来的桐油椅,椅子矮小且陈旧。那是十八个指挥长的座位,除了十八把椅子,再没有一条板凳,一张小桌子,一个茶杯,更谈不上水果香烟。没有一把椅子上标明某某领导的名字,但是,每一个领导都有他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总指挥长是原地区农委副主任阎锦华,副指挥长是舒俊,其他战线,税务局局长、工商局局长、气象局局长等都担任副指挥长。到会领导还包括物质、医疗卫生等部门,由此不难看出,当年是举宜昌地区之全力投入黄柏河天福庙大坝的建设。
早在新年之际,宜昌水利局领导就在天福庙建坝问题召开过几次会议,是建混凝土重力坝,还是建拱坝进行讨论。当年物质匮乏,没有钢材,没有水泥,没有机器设备,没有工程技术人员搞过中型拱坝的设计,没有资金……特别是资金困难。一直到1975年6月份,天福庙坝体填筑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地区革委会才请示省财政厅给予解决了100万元的借款。虽然一无所有,但却时不可待,因为1972年,宜昌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都还没有从旱情中喘过气来,若再遇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种连续大旱怎么办?“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被饿死! 我们有一条刚刚建设好的东风渠,先建一座调节水库,将黄柏河河水引入东风渠,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完善黄柏河引水灌溉的梯级开发(四座大坝)。”这就是当年宜昌地区几届领导关于水利开发、建设的一致主张和工作核心。会上以陈群如、舒俊、周铭烈为主的工程师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提出因陋就简,因势利导,利用苟家垭一带的石山建坝,劈山造石,用块石和条石筑起一个大坝来。
用大石筑坝的方案既定。经水利人勘测,苟家垭沿至天福庙一带的山石属于石灰岩质,这类石质和V字形地势都是拱坝立脚的良好条件,两岸岩质山峰是坝体得力的左右肩膀,它们将把自己的信心和力量传送给坝体,将用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支撑大坝。
这个造坝方案一经确定,就装在地委书记王群心中了,“苟家垭离大坝坝址地天福庙有15里之遥,炸山、劈山、运石、筑坝……我们一无所有,但是我们有人民!我们靠宜昌三县(枝江、当阳、宜昌县)人民,打一场人民战争!”王群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在开工典礼大会上的讲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阎锦华在会上宣布了宜昌三个县的灌区面积,枝江的灌溉面积70万亩;当阳是50万亩;宜昌是30万亩,大坝建好后,以上各县以受益面积分配东风渠渠水。因此,三县下的每个公社以营为单位组织人马,到黄柏河搞水利建设的先头部队已经报到,枝江县上一万人,当阳县六千,宜昌县四千,推磨转圈,半年轮换,统筹安排上黄柏河的人。可以想象开工典礼那天,那产生巨大磁性的声音是怎样回旋在黄柏河上空——“同志们,我们建设天福庙大坝水库,是为东风渠输水,渠水将灌溉到我们家乡,我们参加建设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为三县人民作贡献啊!”
会场上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因为领导们在会上讲话的每个层次都是鼓舞人心的,“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我们的民兵用独轮车推出了一个新中国,今天我们没有经济条件建设大坝,我们就用石头码出一个天福庙大坝来!不过米饭和白面馒头管大家吃饱,我们比当年的民兵强!”
最后王群说:“建设中会遇到困难,但是难不倒我们的决心,我们就是当了裤子,卖了褂子也要把天福庙大坝建起来!”
仍然需要大跃进时代的激情与热潮,头年年末,宜昌地委组织了一百多人到外省的一个小县区去参观,那个县区的人口和田地远不及我们枝江县,竟修建了六十多座大坝,一个水利建设经验丰富的普通农民当上水利局局长。
仍然需要革命战争年代的钢铁意志,王群亲自去枝江动员宣传,并率领一支千人队伍浩浩荡荡步行到天福庙。王群原是湖北省武汉军区青干部部长,1970年走马上任宜昌前,被造反派打断了三根肋骨,他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就来到宜昌,亲历了宜昌大旱年民众的艰难困苦。因此他和上届领导一样,把水利建设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枝江的民兵们挑着箩筐,扛着挖锄铁锹,跟随地委书记来到天福庙;也有极少数人推着板板车,车上搁着铺盖卷和粮食,(当年要求是三带)自带铺盖卷、粮食和工具)人们爬大山过小河,行程二百多公里,日夜兼程。这支具有象征意义的队伍走到哪儿,就把黄柏河流域建设的种子撒到哪儿。因此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宜昌三县人民被动员起来了,他们整连、整营地步行,或者是赶着驴子推着车子,开着解放牌的大货车,货车上飘扬着以连队为单位的鲜艳红旗,向黄柏河的天福庙工地聚拢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