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小说 > 正文

原创小说:《武引魂》(十四)

更新时间:2019-12-16 22:14:42 来源: 作者:刘昌金 浏览20453次 文字大小:

原创小说:《武引魂》

文|刘昌金

十四

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忙于挣钱,过去的那些事,似乎都快忘光了。现在政府出面修武引渠,用得着我们,这才又提起了过去的事。走出乡党委办公室,王凤莲总觉得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十六七年前,那时父亲还在,政府为前些年一些冤假错案评反,第一次正式翻出爷爷当年的事,并出面在老屋的后山坡上,辟出一亩多地,为爷爷和他的那几位战友,建起了烈士墓,并给家里颁发了烈士证书。从那以后,搞改革开放,政府成天要忙于招商引资,先富起来的“万元户”开始风光了。过去到海外经商,或是叛逃到国外去的,那些人留在国内的亲属终于迎来曙光,日渐成为县长书记们的座上宾。时代变了,人们行走坐卧,挂在嘴边的都是发财致富,孩子们嘴里嗯着洋曲,开始吃肯特鸡。自己成天忙于生计,要不是今天李书记在大会上提起爷爷当年的事,王风莲也几乎快忘了。

王风莲猛然记起,清明节快到了。上坟还是得讲究,有儿有女清明前,无儿无女清明后。路边的山花开得正旺,她沿路采了几束,打算先到父亲坟前放一束。然后爬上后山去烈士墓,给从未见过面的爷爷和他的战友也献上一束。过几天,再买上刀头和白酒去爷爷的墓前坐坐,她想亲耳听爷爷,以及那几个同爷爷一起赴难的战友讲讲,六十多年前,在我们这个贫穷的山沟里,到底曾发生过些什么......

三合场东北十五华里,有一形状奇特的山岭,它山势环绕,像一个开着长口子的大圆环。从高处往下看,大圆环逐渐收窄并向南沿伸。沿绵的山岭渐渐下降,两道山岭夹着一条长沟,这长沟随山势渐次下滑至沟口。整个儿的山形,极像晴朗夏日夜晚,常在西北天际闪烁的,那七颗耀眼的星星所组成的大勺子,人们叫它勺子山,这条长沟就叫勺子沟。勺子沟从北边的圆形山岭脚下开始,躺着八个渐次缩小的水塘。从东南狭窄的沟口进来,一路上行,到了西北沟的尽头,三面都被高高的圆形山岭挡住。圆形山岭外暴风骤雨,勺子沟却雨星都难见到。只有雨季来了,勺子沟这一片土地的上空下大雨,山脊内侧植被没浸完或岩石上的雨水从山梁上流下来,汇入水塘,人畜的饮水才有了希望。千百年来,这八个水塘周围的人们,就是靠着塘水的湿润,种庄稼并居住下来。挨着水塘的地块,人们也种水稻,那全得依赖老天爷的心情。可老天爷的心情,并不总随着节令的变化而变化。要是在桃花时节,勺子沟的上空能够及时地下两场大雨,秧苗就可按时令下插。只不过那年的年份,这勺子沟的人却很难碰上。不少时候,沟外许多地方,人们田里的秧苗已开始转青分蘖了,而勺子沟的人却还在等老天下一场透雨,好泡田呢。

翻过勺子沟西边的山岭,是塔子山。这塔子山整个儿像一块大蛋糕,蛋糕中心不动,其余切分为三大块,每块从中间切下一长条。被切去的地方是山沟,留有蛋糕的是山脊,三座山交汇处有一处草坪,这草坪地势很高,已快按近三座山的峰顶。这三座山都没有大环山岭那么高那么绵长,三条沟也都没有勺子沟那么长溜,也就更没有那么多的水塘。生活在这三条沟里的人们,却也仍像勺子沟,长年干旱少雨,免不了靠天吃饭,人们就叫它旱三村。

大自然真是的造化无穷,到处都留下了它的鬼斧神工。从勺子沟向东翻过山岭,眼前突然一亮,前面竞是一派青山绿水。对面的山岭不高,两山之间的这一片开阔的原野,土层肥厚,大多数年份雨量充沛,西来的清溪河从它东南流过去。怪不得人们把这一片山水称之为龙泉村。

传说在很多很多年以前,这龙泉村叫牛尾沟。那时的牛尾沟,情况跟勺子沟也差不多。勺子沟凭借着八个长年不干的水塘和多一倍的土地,收成年年都比牛尾沟多两成。这两大片土地都属一贵姓人家,贵家有两个儿子,无女。贵老汉中年以后,身子骨大不如从前,趁自己健在,便将勺子沟分给老大,牛尾沟分与老二。反正他们都已成家,让他们单家独户去过日子。辛劳了一辈子,这下也该闲下来,和老伴过几天清闲的日子。

过了三年,老太婆去世,贵老汉思妻心切,一病不起,治愈后仍行动不便。两兄弟商量好,轮流把父亲接过来家照顾,一年一轮。头两三年还不错,到第五个年头,贵老汉不愿意再去老大家了。老人说,翻山梁,上了年纪,气接不上来。老大那儿爬坡上坎,路也不好走。老大说,那好办,我雇滑杆,派人来接,老人亦不肯。老二起初不明白这中间的缘由,后来才慢慢知晓:哥哥仗着地广粮多,起初还听父亲忠告,老实种地,平时也注意节俭。后来见父亲日渐衰老,自己早晚也要走上这条路,还种那么多地,留那么多粮食干啥子?他开始成天喝酒,有时还跑到十五外的三合场去赌钱。父亲劝不听,嫂子说上几句,心情好时张口怒骂,脾气一来拳脚相加。老人看不惯,自然不肯跟老大住在一起。

说来也怪,贵家有一老黄牛,分家时断给老大。老太太病重时产下一仔,它畜牲似乎有灵性。老太太一走,它不吃也不喝。贵老汉见它可怜,便熬些米汤喂它。过了三天,那小东西活过来了。贵老汉跟它十分亲密,走哪儿都把它带上。如今它已长成一条壮实的大黄牛,耕田犁地既好用又听话,但需贵老汉离得不远。这年冬天,贵老汉病逝。兄弟俩办完丧事,老大要把大黄牛带回勺子沟。弟弟自然没意见,因为老黄牛当初是分给哥的,它产下的牛仔理当属哥。贵老大知道这大黄牛的脾气,它绝不肯轻意就范,来时便请了四五个壮汉。大家七手八脚,前有人拖,后有人用鞭子抽。众人费尽力气,大黄牛刚被拖上勺子沟东北的山垭,牛鼻子断裂开,鲜血洒了一地。这畜牲脆在山垭上,任凭你如何抽打,就是不肯起来。贵老大十分气愤,喝令壮汉们将黄牛打死,拖下沟去剥皮吃肉。还没等这些人动手,天空突然响起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至。众皆吓得四处逃散。暴雨过后,贵老大从一棵大树下跑出,其他几人也围过来。大黄牛已化成了一块长六丈,厚一丈多的巨石。只有牛头的模样尚存,它仍不服软地高昂着,怒视西南的勺子沟。嘴张得很大,伸开的上下唇之间,约有六尺,牛尾对着老二住的那条沟。民间有谚语云:猪来穷,狗来富,牛儿吃你披麻布。牛嘴啃吃勺子草,屎尿落在牛尾沟。贵家老二生活的这个地方,从此风调雨顺,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贵老二为人忠厚孝顺,不仅自己不离田地,勤奋耕种,帮他干活的人家遇有难事,亦多以钱粮相济。他觉得牛尾沟这名不好,不如改为龙泉沟,邻里具道甚好。贵家老大自父亲走后无人敢管,更加肆无忌惮,那婆娘也只有忍气吞声。老大既不下地干活,也不过问农事,成天吃喝嫖赌打发日子。天旱地里收成减少,他反而迁怒于雇来的长工。日子每况愈下。从此以后,勺子沟十年九旱,人丁愈来愈少,人们就叫它‘牛啃嘴’。时间久了,也许是口误,后代子孙便叫它‘牛啃土’。如今,你爬上沟北大圆环山岭东北的垭口,仍可看见那块怪石。有时,放学归来的孩子们路过这个垭口,还会爬上那块巨石,在那平整的石头上面,跳一会儿橡皮筋呢。

庚子赔款那年冬月,龙泉沟王家产下一男婴。王家有良田四五十亩,在当地算是一大户。王家少主人早年曾考取过秀才,因不满官场腐败而回家种地。前些年,社会上传说,京城发生了“公车上车”,不久又传来光绪皇帝搞维新变法,力图强国的事,少东家曾为此兴奋了好一阵子。后来,变法失败,义和拳好汉们的义举,在清廷与洋鬼子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痛心疾首,时常叹息、忧虑,我央央中华已临近亡国灭种之边缘了。儿子的出世,多少给他带一丝丝慰藉,便将儿子取名为振华,字灵均。

王振华聪明伶俐,五岁开始读私塾,后转入离家不远,在清溪河畔的袁家庵小学。在这里,自幼好学的王振华不仅阅读了大量传统古籍,还初步涉猎了一些近代的先进文化书刊。为了进一步开阔眼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走出龙泉村南下潼川古城,25岁这年考入潼川联中。此时,正值北伐大革命在江南一带风起云涌,全国不少地方纷纷声援北伐义军。受这场革命风暴的影响,王振华及时地团结,并发动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在校内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主张。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学生们高呼着“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支持北伐革命军”的口号,走出校门,上街游行。校内的守旧势力十分害怕,他们用各种手段来分化、瓦解学生,破坏学生的革命行动。为回击校内的守旧顽固派的进攻,王振华他们几个爱国学生,又不失时机地在学校内发动同学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择良师”运动。学生们纷纷参与这一行动,当守旧顽固派教师进教室来上课,学生们就出一蜂而出地离开教室。学校教务主任,乃至校长、学督,谁都没办法。这些顽固派教师在学校里出丑、难堪,更加恼羞成怒。经济文化落后的川北地区,交通闭塞,通讯不畅,社会上大多数人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学校同社会一样,守旧顽固派的势力还相当强大。这些人串通学督,与官府勾结。他们到处游走,去做一些社会上知名的学生家长的工作,官府则出动军警,强令斥退王振华等几个进步的学生骨干。

离开潼川联中,王振华没有气馁,很快加入“涪波社”这一中共地下党在古城的外围组织。王振华开始接触并逐渐了解马克思主义,初步懂得“私有制是旧社会一切丑恶现象之源,穷人要翻身,只有团结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推翻并打碎旧的国家政权,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贫穷差别,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这一革命道理。

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轰轰烈烈的北伐大革命失败了,全国各地都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中。受中共古城北路特别支委的委派,王振华回家乡发动盐工、商贾,为争取经济权而斗争。他深入盐井、市场,和盐工、商家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盐工们没日没夜地干活,得到的工钱很少,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大部分财富落入老板的腰包。商家怨声载道,当地税政官吏局每年要他们换用现定的斗和称,而这些斗、称的价格是民间斗、称行业价格的双倍。根据这一情况,他积极说服并联合各行的商家罢市,并动员组织盐工和一部分贫苦农民上街游行示威。柳池、白雀、三合场等乡镇的税政官吏不得接受商贾们提出的条件,将斗、称的经营管理权交由行会。盐井老板也被迫答应盐工们的部分要求,适当改善工作环境,相应也提高了盐工工资。

夺取诸行斗称斗争取得胜利后,王振华声名大振,被三合场爱智小学骋为学校的教务主任。北路特支要王振华利用教师这一特殊身份,利用课余时间宣传革命思想,发现并培养革命骨干。他不负党组织的重托,实干加巧干,不久就在爱智小学建立起川北地下党的一个活动据点,并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为工农革命培养的骨干。

第二年,川西北一带久旱无雨,三合场西北的“旱三村”和“牛啃土”尤甚。直到大端阳的第二天,“牛啃土”的人们,才把秧苗插下田。又一个多月没下雨,田里的秧苗全干枯了。一日午后,过路行人抽烟,将一个烟头随手扔进田地。不一会儿,烟头点燃了干枯的秧苗。等到附近的人们发现时,已来不及了。倾刻之间,一条沟的秧苗被烧个精光。地主老财和官府勾结,不仅不减租,还威逼农民要像往年一样交租纳粮。

北路特支抓住这一时机,在当年的十一月,发动并组织这一地区附近的贫苦农民,以塔子山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事先对反动势力估计不足,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北路特支遭受了重大损失,王振华摆脱民团的追捕,向西而去,转入绵阳小枧沟暂蔽风头。两天后在去绵阳县城的途中,被一团丁认出,不幸被捕,关入绵阳县监狱。与王振华同一监室的还有两位共产党员,一个是教师冯希贤,另一个是打入敌人内部,尚非暴露身份的川军排长张志良,还有一个是王振华当年潼川联中的一位校友。

四个人经商量后决定,不能就在这黄泥墙内等死,一定要想办法越狱。张志良借堂弟张寅宗探监的时候,要他想办法弄一把木工凿子进来。机灵的张寅宗第二天晚上,便托人把一把凿子递了进来。从此,四个人一到晚上,就轮流凿墙。每晚凿过的地方,天亮前用洋油灯把墙熏黑。从墙上挖下来的泥土,先垫了些在床铺草的下面。挖多了就不行,后来就想办法,带出去倒进厕所,以免狱警看出破绽。经过三十多个夜晚的苦干巧干,终于将土墙凿开一个大洞,并趁着黑暗成功地逃出了监狱。

逃出监狱后,王振华和这位潼川联中的校友一起北上,前往剑阁、江油、青川等地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的革命活动,很快引起本地反动当局的注意。为躲避当地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这年6月,王振华又回到古城,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糸。与王振华一起工作过的刘克农同志,及时向古城中心县委介绍和反映:王振华同志毅然抛开封建家庭,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四处奔走。在我党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怕困难,积极主动地为党工作。被捕后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也不低头。他沉着、机智,越狱以后立刻又投入到艰险的革命斗争中去。古城中心县委认为,王振华同志的实际行动证明,他已完全符合一个共产员的标准。县委书记鞠怀忠在会上,当即正式宣布:“我代表古城中心县委,今天正式批准王振华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跟着党,王振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为实现民族和国家独立,建立一个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而探索、奋斗的艰辛之路。

受古城中心县委的委托,王振华秘密回到家乡。时值盛夏,他不顾炎天暑热,走乡串户,着手整理旧有的群众组织,仅一个月时间就重新建起中共古城北区区委。为加强北区党组织建设,他组织党员积极开展理想信念和气节教育。在区委书记王振华的领导下,古城北路的党组织开始着手整理群团组织,恢复共青团,工会、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使有组织的群众达1000佘人。从而形成一个以宝林村为中心,方圆六七十公里的古城“赤区”。这年冬天,王振华接到通知,要他立即回中心县委开会。(未完待续)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