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水脉路 一丝血脉情(四)
情系水之脉
——办实事暖民心,让陇原人民尽展笑颜
“清粼粼的甜水呦,盘山往高流,一路欢歌一路笑,冲走了辈辈愁,甜在咱心头。”在张家川,这首群众自编自创的 “花儿”广为流传。而在更广阔的陇原大地上,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时,群众就会像过大年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给相关部门送去锦旗,树起纪念碑,表达陇原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心声。
走进马海东家宽敞的院落,水泥地面平整干净,房屋外墙都贴上了白净的瓷砖,整个院子显得更加明亮。厨房和卫生间都接上了自来水,卫生间里还安装上了洗衣机和太阳能热水器。“我们以前半夜就得起床去远处的山沟里挑水,然后排队等着打水,再回来大半天就没了,而且挑4方的水就得花100元。我们2013年通上自来水后,水费每方只要5元,省钱不说,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时间,解放了家里劳动力,这样我每天就能出去打工赚钱,家里条件也就越来越好了!”说起通上自来水的好处,马海东很是激动。
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也给陇南市武都区柏林乡上渠道村的冯朝家里带来了一部致富经。劳动力和时间的解放,使家里开始种植花椒、蒜苗、玉米等经济作物,一年收入近5万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洁净的水,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健康和文明。“人畜同饮一池水”“全家共洗一盆水”的历史逐渐退去,农村介水疾病的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据调查,当地吃上洁净水后,肠道传染病等发病率降低40%,受益区群众户均年节省医药费200元以上。供水工程进入千家万户,也推动着农村闹起了“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家庭建设革命”,出门挑水争水的矛盾纠纷少了,一辈子洗三次澡(出生第三天、结婚前一天、去世后)也真正成为了历史,群众的精神面貌逐渐改善。在陇原大地上,与水有关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甘肃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少数民族元素的土地来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还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陇东南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饮水难、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是藏区唯一设立的县级市,属国家级贫困县,农牧村饮水安全问题也一直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充分重视下,张家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高质量建设与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当地木河乡高山村也从一个一无水、二无粮、三无钱的特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县的先进村。在中央新增藏区农村饮水安全计划的政策支持下,合作市累计解决农牧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12万人,基本实现饮水“户户通”的既定目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是保障改善民生之举,也是保持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今年8月,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甘肃考察调研时对当地的精准扶贫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水利部将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谋划“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让广大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水是山中血脉精,饮水不忘党的恩。”当甘谷县山区老人王焕来,抹着湿润泛红的眼眶,给我们念这首家中通水时自创的对联时,身子仍然在不住地颤抖。当我们党和政府能获得广大民众这样的赞许时,谁还会去怀疑它的未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为着人民,才会永保江山。
一条水脉路,一丝血脉情。在陇原大地,来水的喜悦和幸福,总能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孩子们欢快地叫着,跑着,老人相邀着品味“幸福水”,他们在以自己所能想到的、最隆重的方式表达心中对党、对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甘肃采访报道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