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小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建设纪实短篇小说(五)
老作家的社会责任
——邹开歧口述人民渠七期建设
邹开岐:曾时县川剧团编剧、县文化馆馆长、县人大研究室副主任。
口述时间:2019年2月17日
口述地点:三台县北坝镇
采访人:张晓梅
我叫邹开岐,三台师范毕业后,先在县川剧团作编剧,后来调到文化馆作馆长,最后成为三台作家协会主席,我一生都在专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写作辅导工作,有国家一级编剧的职称,也有不少戏剧和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包括公开出版。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当作家是不能退休的,因为作家他有他的社会责任,因此还得写,还停不下手中这支笔哟。
说起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和鲁班水库工程,我虽然不是直接投身工地作民工的参战人员,但我也是一个亲眼所见,亲历所建,无数次深入工地亲笔采访创作的参与者,所以对于这个重大的水利工程,特别是鲁班水库的建设,我是相当熟知的,过去那些修建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当时我被派到工地深入生活,采访写作时,三五几天就要去工地看一下,当时每一个参战团(区),他们都有文艺宣传队,他们也随时创作一些真人真事的节目在工地上表演,鼓励民工们学先进赶先进,激发大家苦干实干的革命斗志,此如什么《书记拉车》呀,有这样一些节目。
每当他们创作出一些工地节目,我就得赶去帮他们修改一下剧本。同时,我也有自己的创作任务,也就需要随时去看望工地上的民工们,观察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摆一下龙门阵,比如吃饭睡觉啊,思想动态啊,先进劳动典型啊等等。
其中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憾和难以忘怀的事情,就是我跟着县川剧团演出队去德阳罗江白马关工地慰问演出和采访。我们三台县承担的是45公里人民渠七期主干渠建设,当时引水干渠必须从白马关宝成铁路路基底下穿过去,因此必须修好铁路桥下边的过轨涵洞。但修水利桥涵也会使宝成铁路线的火车停运的,而宝成线又是大西南的运输主动脉,那都敢断敢停火车呀!后来经省地县工程建设指挥部与铁道部会商,决定不断路,从火车轨道路基底下凿洞建桥涵,但整个工程,从开挖到建成,只给三个小时的施工时间。
当时那个工程啊,省上地区县上的领导专家都赶来了,身强力壮的民工选了一两千,哪个队伍在东,哪个队伍在西,什么人干什么活,路那门走,土怎么运,水泥钢梁怎么装,都是提前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两千多人分排在铁路两边,渠道两边,大气不敢出,却又个个摩拳擦掌。当铁道部确定的区间停运时间一到,一声令下,两千多人的蚂蚁阵,就如风卷残云般,一刻不停地干,指挥声,号子声响彻云霄,真还在三个小时之内把任务完成得圆满而成功,水利建设硬仗打得漂漂亮亮的。当首辆客运列车按时从桥上缓缓通过,那些漂亮的女列车员,整整齐齐站在开了门的车箱过道中,向我们这些建设者行礼的时候,宝成铁路两边的民工们,那真是激动得不得了。
当时,三台民工们在忙的时候我也在忙,我在本本上搞记录,在采访那些轮番作战的民工,还有工程现场的大小场面,以及大家的心情、表情,必须一个不少的记录下来。工程干完后,我就立马写了一个类似的快板剧作品,叫做《英雄大战白马关》,不但在工地、在各团营演出,还带回三台县城汇报演出,那时不知感动了好多人哟。
其后,我又配合指挥部,在引水主干渠写一些小作品、小戏,到鲁班水库库区参加移民搬迁,写移民们怎么顾全大局,怎么“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一意支持国家建设”的家国情怀。并以小戏、小品,以及什么抬工号子,拉车号子等作品,竭力把水利移民的情怀,民工们艰苦作业、战天斗地的精神,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的模范带头作用表现出来,激励大伙修水利的斗志。因此,县里演出慰问团的节目,每到一地都有创新,都有看点和泪点,深受民工们的喜爱。
再有就是,因为我也是县里的作家,还有助力人民渠建设工地搞宣传的责任和任务,所以每到一个区团,除了采访创作,我都要主动把自己融进去,帮他们办好工地简报,办好黑板报,至于那些啥子刻蜡板,搞油印,分送油印小报,那简直就是我的分内工作一样。
我就做了这样一些事情,但对整个人民渠七期鲁班水库和三台的水利建设来说,我不仅仅是有一种深深的牵挂、一种追忆回味的美好情怀,而且更多的是对当年水利建设那种精神境界,一种难以割舍的铭心刻骨的赞美。
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渠七期鲁班水库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渠道、一座大水库,它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这个财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而且它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这个精神财富,它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我常常挂在嘴边,逢人就讲,不断宣传的“鲁班水库三件宝”:
第一件宝就是“大国工匠精神”,这也是咱们三台人特有的骄傲和底气。每当你一进入到咱们三台境内,你看看那些大大小小多达40多座、横跨两山之间气势如虹的石拱渡槽,以及被西方人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石砌水库大坝,它们全是鲁班老爷的子孙:咱三台成千上万工匠们,用祖师爷鲁班的手工技术和传神工匠精神,一锤一錾修起来的。如果不是这种工匠精神,这种人间奇迹它能创造出来吗?
而且,这么大的工程,在那种经济特别困难的年代,我们没有任何机械可以助力,完全是用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两个少肉的肩膀,把它堆积起来的。我们的民工们吃的是红苕罗卜玉米汤汤,住的是阶沿、猪圈、牛圈房。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工资,工资就是一天的工分,在这里做一天的活,就回生产队评一天的工,一天工折资高的几毛钱,低的几分钱。而且不讲任何代价,从41个采石场,全都是六百标号的那种硬石头,把它打出来,用人工运载过来的。即或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时候,当年修的那些个渠道、渡槽、水库大坝竟然都个个岿然不动哟。
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是自带口粮搞国家水利建设的,民工进工地的时候,一边担着铺盖,一边担着红苕就到工地上去了。这个鲁班水库砌石大坝修起来过后我就觉得非常壮观,对此我曾写了一篇文章叫《天府神工鲁班湖》,就写鲁班水库的工匠精神。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提大国工匠精神呢,因为现在很多人因为金钱的诱惑而淡薄了这种伟大的精神。我曾经说过,民工们当年是吃着红苕玉米糊糊,用一双双粗大的手,修出来的大坝可管几十年。现在的人们吃着大鱼大肉用机械修出来的街、路,也管不到三年就开始坏了吧。正因为我们缺乏这样一种大国工匠精神,所以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要在我们的后辈中发扬下去。
第二件宝就是“家国情怀”。我们现在觉得生活好了,对国家的观念就淡化了。我觉得家国情怀并不止限于我们常说的那种爱国主义,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像赵一曼、董存瑞、黄继光那样。家国情怀是对祖国的一种感情,干部群众要是不爱国,不爱家,他们就不会来做这个事情,也就会敷衍的。另一方面,当时接近3000户的农民要离开自己的家园,离开自己耕耘的土地。而且在当年10月份过后至次年春节前就需搬迁那么多人,而且要在一年之内搬迁安置完。库区移民搬迁所对应的补贴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少,只是一些很简单的补贴。一说搬迁大不了就是开个拖拉机把你家里面的坛坛罐罐铺盖棉絮什么的运走,说走就走了。当时老百姓毫无怨言地搬迁,也是家国情怀最能体现的地方。
还有在修建的时候,一个民工干一天过后,他回生产队就记一天工分。如果你搞这个生产好一点,那这一天劳动可能值得到四角钱。那么要是生产差一些,可能这一天活努只有几分钱,但是他们干活都是一样地辛苦啊。但当时没有谁抱怨这个待遇的,都没什么生产工作的怨言。因为当时他们觉得凡是党和国家安排需要干好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必须干好的事情。所以当年10多万大军战修人民渠七期上段也好,修下段的鲁班水库及其配套渠道也好,没有哪一个人不认真的。我觉得这其中没有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不行的。
而且我作为工地作家在无意之中,下去体验生活时就碰到了一些搬迁户。他们搬到外乡,有些搬到的生产队当时安置的房子居然还没有修好的,他们也就只有在生产队保管室里面住着,等房子修好了再住进去。我在乐加的时候也见到两户人,他们讲他们孙娃子都在读大学,而且是北京、上海的985或211双一流重点高校。我无意中感觉到有家国情怀的人,家里面毕竟都有这种好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自信也传到他们的儿孙子女中。我们讲的好家庭也是好学校,那么父母当然也是好老师,对不对?
这更是一种没有原因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文化传统,他这个儿子就比较努力,到外面打工也是很认真的,创业业绩更不错。我又无意之中还碰到一些钉子户,前不久碰到的,原先一直都赖到不搬。一旁就有人在说话,他说“哎呀,你挣那么多钱做啥子嘛,娃儿又不成器!”。我就觉得老百姓所说的钉子户十有八九儿女多不成器,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父母就没有为儿女做好一个榜样。我觉得这个是一笔精神财富——家国情怀。
第三件宝就是“先锋形象”,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说到指挥长董晓恩,我就不得不话多了。我当时到人民渠体验生活的时候,我每次看到的,就是他这个从山西南下解放三台,接管县政府,当时的副县长兼指挥长的共产党干部,为了三台人民早日战胜十年九旱的顽疾,过上种地丰收吃穿不愁的好生活,不惜拼命的共产党干部,居然就背一个黄布包包呀,穿一双旧布鞋,一天到晚都在那个渠道上走过去、走过来,成天跟民工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任劳任怨搞水利,让所有的干部和民工,不得不五体投地的佩服他,而且以他为榜样无怨无悔,大家都是苦干加实干的。有他这样的南下老干部带头,所以,水利工地上像他这样的好干部就更多了,这些党员干部们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也就是整个工程,能在那么多艰难险阻面前取得成功的根本。
而且,整个人民渠七期建设工地,最先到达的也是共产党员。民工队伍是按部队编制组建的,一个区就是一个团,乡(公社)就是一个营,村(大队)就是一个连。而那些什么团长营长连长,包括排长(队长),又都是党的干部,他们又必须提前到达工地,干活必须带头冲,抢险排难总是冲锋在前,脏活、苦活、累活总要带头干好。
我知道有一个叫吴占魁的副指挥长,曾经还是个地下党老干部,他一直忙碌于人民渠从上游到下游的工地上,因为劳累过度,使他的生命也终结在人民渠灌区。当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向地委提出意愿,竟然是“我死了以后,希望组织上在纪念碑下边,给我留个地方,把我的骨灰洒在那里,让我与鲁班水库融为一体,永远守着鲁班水库。”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把一生都献给了水利事业,他为了什么?最后他想把骨灰安葬在那里,而且没提任何别的条件,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
所以,我觉得我作为一个老作家,我必须要把鲁班水库中的三件宝贝打捞起来。打捞起来的目的,就是要在我们的文艺作品当中把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以及我们三台人的家国情怀挖掘宣传出来,让后辈人一代代继承传递下去,不停的接力、发扬光大下去。
整理校对:滕员涢
2020年10月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