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开创兴水新局面(三)
冷刚指出,一方面,我们立足当前,着力应对当前困难,着力解决当前急需,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2013年度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利抗灾减灾成效明显。在“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应急解决了127万人的饮水困难,全面完成了84座震损水库、426公里受损堤防的应急除险,实施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82个,落实重建资金32.4亿元;在抗御“7.4”、“7.9”等特大洪灾中,组成防汛抢险队伍9600余支,因灾转移100万人,成功避免了1729起3万余人因灾伤亡;在应对川西南干旱中,投入资金3.33亿元,组织371万人,调集提水设备29万台套、运水车0.8万辆,抗旱浇灌面积330万亩,临时解决了158万人、15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二是骨干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新开工红鱼洞1处大型和湾潭河等5处中型工程,全年完成水利投资257亿元。三是服务民生成效明显。新建各类供水工程1.38万处,解决了443万农村居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成立了“四川省农村供水总站”,建立了161个县(市、区)的县级农村供水专管机构和114个县的县级农村水质检测中心,6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694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面完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0平方公里,新建堤防212公里,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8个,综合治理河长120公里,累计建成万亩以上农建综合示范区139个,总面积达315.81万亩, 89个县(市、区)312个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抓紧开展,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05亿元,农民人均渔业增收39元。
冷刚指出,另一方面,我们着眼长远,抓基础,抓根本,抓关键,“规划、法治、机制、作风”四轮驱动,努力构建了水利稳定发展、行业持续向好的竞争优势。一是着眼长远编制规划。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抓紧编制《成都经济区及天府新区水资源配置规划》,编制完善《全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全省灌溉发展总体规划》,配合编制《秦巴、乌蒙、藏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规划》。完成了《芦山地震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四川省渠江流域综合规划》、《四川省沱江流域综合规划》、《四川省涪江流域综合规划》批复。二是稳步推进水利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四川省村镇供水条例》正式颁布,成为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村镇供水的法规。条例提出完善村镇供水体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思路,明确界定了村镇供水工程的公益性质,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工程投入、建设用地、提水电价、运营税费、维修养护等方面予以扶持和优惠。《四川省渔业船舶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即将出台实施。加强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政意识,推进水利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完善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水资源管理,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初步制定了我省主要江河湖泊的水量分配方案;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严格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积极推进第一批30个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建设;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财务审计制,抓住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实现单项规划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转变;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点上建设向规模建设转变;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户协会、抗旱服务组织机构设置任务基本完成。四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积极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以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惠及于民、取信于民,树立务实清廉的水利形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开门评风”、“百姓听音”、“基层问政”,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厅系统征求到意见建议771条,梳理出“四风”问题表现共180条。针对存在的问题,厅系统认真制订整改方案,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总计废止制度25个,修改完善制度132个,新制定制度83个,把活动成果升华固化为制度成果。
冷刚要求,根据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提出的“改革统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把四川水利放在全国、全省宏观大势中去认识,准确把握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水利建设已进入稳速发展期,现实条件决定不能慢下来,发展基础决定不应慢下来,当前形势决定不允许慢下来。二是水利管理已进入蓄势提升期。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求与水资源、水环境容量的矛盾突出,大规模水利建设与技术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三是强水惠水政策已进入叠加强化期。主要表现在部省合作机制的优势将日益突显,支持水利的政策效应将日益突显。四是水利改革已进入攻坚关键期。
冷刚强调,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水利工作的思路是: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完成水利投资279亿元(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117亿元,民生水利100亿元,防洪减灾工程45亿元,水土保持及水资源工程7亿元,芦山地震灾后重建10亿元),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科学发展,稳中求进,保持全社会治水兴水的力度,提高水利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水利发展质量,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一要超前谋划“十三五”。必须以“系统谋划,超前谋划,全域谋划”的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构建现代水利体系,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支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深入研究保障四川水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统筹谋划“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目标任务、工程布局、体制机制和重大举措,为水利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加快骨干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在中西部建设一批重大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打通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大动脉”。一是抓好规划报批、规划编制、规划启动3类规划工作;二是抓好大中型工程及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2类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抓好资金筹集。要解放思想、广辟门路,积极向上争资金争政策,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千方百计落实项目资金;四是加快在建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亭子口等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武引二期灌区、二郎庙、白岩滩水库等68处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3亿立方米。三要加快民生水利发展。一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集中为主、联户为辅、分散为补充”的思路,重点打造跨区域、规模化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400万农村居民和50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坚持“整体推进,成片打造,产村相融”的总体思路,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30亿元以上,打造80个农建综合示范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