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诞生抗战烽火中的重点大学(二)
顽强抗战效应
“生命无论如何是不会断的”,这是国难危亡之际,当时的知识精英们普遍坚持的信念。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从大东北“九一八”事变的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大幕。7月29日,北平沦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当时北平师大给世界学生会《抗战中的大学》刊物提交的中英文稿件记载:“日军对于校中什物任意破坏,或升火为炊,或遗弃满地,即便学生私人书籍行李存置学校库房者,亦横遭抢劫盗卖。”中国的大学,在北平是办不下去了。在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严峻形势下,许多人对北平师大的前途感到担忧。时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先生说:“我可以告诉诸君,如若万一无办法时,在北平不能办大学,在别处仍可以办。到那时,组织规模或者不能与现在一样,而生命则无论如何是不会断的。”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从平津到陕西,由于华北陆路被日寇封锁,师生不得不冒着被日军搜捕的危险,先向南、再向西、向北绕一个大弯来到陕西西安。最终,来到西安的学生有1553人,教师159人。当时,学生们住的是大通间的上下铺,教师则分散住在全市,不少人往往要奔行20里路去上课。当时的西安临时大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体育场。即便如此,师生们仍然坚持上课,还在课外举办政治、技术、军事、看护四种训练,也经常有进步人士做团结抗日的报告,学生们也自发组成歌咏队、漫画班、话剧团等,在西安及关中城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11月9日,太原沦陷,西安告急。1938年3月6日,西安临时大学编为1个参谋团、1个大队,下分3个中队、14个区队、106个分队,过渭河,渡柴关,涉凤岭,越秦岭,再次迁往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此时的西北联大,分布在三县六地。其中,大学本部及文理学院设在城固县城考院,教育学院全部及工学院大部设在城固县城文庙,法商学院设在城固县原简易师范旧址,体育、地理、土木三系和附设高中部设在古路坝天主教堂,农学院在沔县武侯祠,医学院设在居民聚居区,不分系。西北联大的领导体制为校务委员会制。由原北平(北京)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天津)大学校长李书田等组成校务委员会,上述3人为常委,管理校政。学制一般为4年,医学院为5年。此外,还附设大学先修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一年,成绩优良者,可保送上大学。其他中学毕业生则需经过国家大学统一考试才能入学。1938年7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将工学院、农学院实施独立设置,农学院迁往陕西武功(杨凌),工学院设在城固县南古路坝。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