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

更新时间:2013-11-20 19:59:57 来源: 作者: 浏览1772次 文字大小:

12月16日—19日,全省水利新闻业务培训班在武汉举办,全省各地约百余名通讯员参加了培训。本人应约讲授水利新闻写作体会,现将讲稿辑录于此,聊作纪念。

水利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

——省水利厅新闻培训讲稿

十分感谢省水利厅新闻中心的领导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接到任务后,一时有点不知所措,原以为按照新闻理论要求,列个提纲,按照消息、通讯等分个类,然后照本宣科,跟大家共同学习就可以了。但是宣传中心领导对我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讲讲如何发现新闻;二是说说如何写好新闻,这就有点让我为难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是参加培训学习的很多同志都是新闻写作的行家里手,让我这样具体的讲,一怕班门弄斧,二怕讲离了谱,三怕有负众望。

按照要求,如何发现新闻,就是将看似平常的工作提炼出新闻来;如何写好新闻,就是将枯燥的工作报告整成有味道的新闻。如何发现新闻是个经验问题,如何写好新闻,虽然带有技术问题,但操作起来还是个经验问题。这两条要求都比较具体,也比较苛刻,书本上我没有看见,网上恐怕也难以搜到。在这个性张扬时代,人们对所谓经验性的东西也往往颇有微词,所以,我不敢说有什么经验之谈,只能讲讲自己的体会吧。

一、如何发现新闻

在看似平常的工作发现新闻,并且能够准确提炼出新闻来,我的体会大概有三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水利新闻。其次要敏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新闻。第三要内力,具备发现新闻的能力。

(一)水利新闻是什么

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那么水利新闻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水利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水事以及水利工作的事实报道;是广大水利工作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工作或身边新近发生的事实。要想在平常的水利工作提炼出新闻,首先要对这个概念有个基本了解。裴主任刚才讲了很多,大家也都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我就不多说了。

(二)如何发现工作中的新闻

罗丹说“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套用水利新闻工作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很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感慨,总觉得不知道写什么,觉得身边都是平常事情,没有什么好宣传的。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有很多新闻,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新闻”无处不在。那么怎样发现新闻?我的体会是做到三个研究:

一要研究政策。对国家水利方针政策要学习,要了解,要研究国家水利方针政策与本地本单位哪方面联系更紧密,进而掌握本地区、本单位近期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不研究、不学习,你就是写的再多,都可能是盲人摸象,盲人骑瞎马。比如前几年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我们就应该了解相应的政策,增强对农村人口饮水、农村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新闻敏感性。再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我们都应该要认真学习领会,如果你连“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产之要、水是生态之基”这样的最根本的国家水利政策新提法都不了解,那怎么可以把握水利新闻写作要领呢?

二要研究工作。我们宜都地理地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什么类型的水利工程都有,但都上不了规模,可以说,宜都不是水利大县(市),但却是水利强县(市),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宜都是出经验的地方,水利工作经验出了不少,这次“挖万塘”活动,李鸿忠书记就称赞“踏破铁鞋无觅处,成功经验在宜都”。这其中除了领导的英明,广大水利工作者的努力,还与宣传工作分不开的。一个好领导要研究工作,我们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要研究工作,研究如何发现新闻,搞好宣传,研究如何发现新问题,提炼新观点,发现新思路,找准新特色。就象刚才裴主任说的,要把工作的政治价值变成新闻价值。我想,如果进一步延伸讲,可以这样理解,通过新闻价值,反过来再提高政治价值。可见,研究工作对发现新闻很重要。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你的单位或者地方,在全国水利系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优势,特色工作是什么。很多工作大家都在做,但各地情况不同,总有不同的风格,我一般就是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思路,去琢磨,去研究问题,以此找到宣传报道的突破口。

三要研究报纸。只有研究报纸,了解报纸的风格,知道新近的报道重点,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你才能发现新闻线索,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挖掘新闻,有的放矢,提高稿件命中率。

(三)怎样具备发现新闻的能力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抽象,也就是说要练好内功,功夫在诗外。百步穿杨,卖油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道理。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所谓“业精于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特别是年轻人,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研新闻,哪怕任何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规律,应用自如的。

二、如何写好水利新闻

也就是厅宣传中心领导给我提的第二条要求,将枯燥的工作报告整成有味道的新闻。

在坐的朋友跟我一样,都不是专业记者,基本都是在办公室工作,面对的文体也不仅仅是新闻宣传和工作信息,往往要面对很多杂七杂八的文体,有人统计过,办公室人员一生至少接触过48种文体。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应用最多的恐怕就是工作汇报和总结。上级来领导要汇报,一年半载要总结,有专题汇报,也有综合汇报;有年度总结,有经验总结。写这些东西需要很大精力,一二三四,抓破脑皮,辛辛苦苦写完了,难道就让它成为废纸?我是不心甘的,我把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当成矿山,要在里面挖出点东西出来,是“金子”“银子”就多下点功夫提炼,是“铁”是“煤”,也要想办法让它成锚,让它燃烧,发挥应有价值,赚点稿费补补脑子。

报告总结里淘金挖银,把它变成新闻,有什么窍门?有,但又没有。有,是因为有它的内在规律,就象矿有矿脉,水有水流;没有,因为它因人而异,需要识金慧眼。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识”,而后才能言“挖”谈“炼”。能“识”,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就是有发现新闻的能力。那么发现后怎样“挖”,如何“炼”?我的体会有这样三点:

(一)要具备多方面新闻写作知识

挖出了新闻用什么体裁和手法来表现?这就需要有多方面的新闻写作能力。如消息是我们最常见一种表现新闻的手法,其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通讯员来说,一般常写的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内容单一,文字精简。你仅会写这些东西,也只能是抓到一点皮毛,明知有富矿,但还是没有能力挖出来。如果你具备写综合消息的能力,就可以写出一篇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经验性的消息报道。如果通讯、纪实等文体你也能把握,就可以继续深挖,潜心提炼,写出内容更丰富,反响更强烈的文章。一般工作消息在本单位网站和企业报刊多见,但因为受新闻价值所限,很难被更上一级的报刊采用。有的事情在你单位也许是开天辟地,空前绝后,但在大的环境里,不过是浩瀚大海一束浪花,广阔沙漠一粒飞沙。上级报刊,最缺的是基层的经验和典型。典型新闻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采访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比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难题,一直是中国水利报的报道重点,而这些东西必须用通讯、记实来表现。如果你不具备多方面新闻体裁的写作能力,即便发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着经验被别人总结,或者只能请上级记者来完成这个任务了。所以说,我一般写典型新闻比较多一点,基层的通讯员,最好是写带有经验性的东西,写最普通感人的事迹,你的中稿率才会高,加上你行云流水的文彩,精致细腻的文笔,一定会得到编辑的欣赏。

(二)要有镜头角度意识

选择最佳角度,一般说要抓“四点”:

1、抓特点。客观事物的丰富多采不在共性而在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

2、抓新点。即角度要新,通过某一侧面、角度去反映主题,使新意盎然,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

3、抓焦点,即寻找不同的侧重点。如同摄影,同样面临一个场景,就看你把焦点对在哪里?新闻焦点目的是使新闻主题既不与别报重复,又报道了新闻事实。

4、抓观点,既有从基层角度看的群众观点,又应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从群众角度、读者的角度入手,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显得生动、活泼。从理性分析思考的观点出发来写,利于深化主题,可以把新闻写得有深度,有力度,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三)要具备较全面的社会文化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如果给学生一杯水,首先必须自己有一桶水。为文者亦然。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提高修养,才能思维敏捷,文彩飞扬。倘若知识面窄,孤陋寡闻,视野就有限,就难以发现新闻,难以表达新闻,就有黔驴技穷感叹。只有博览群书,广纳知识,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有灵敏的嗅觉,才能丰富地表达,才能有老马识途的经验。所以说,我们都要有“百家之书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求知欲望,在知识大餐面前,始终保持“通吃”的欲望。知识面广了,理论素养达到一定高度,看问题也就比较准了,视野更开阔了,立意也才更高。同时要掌握多种文体写作,各种形式稿件都能写,练就十八般武艺。。

三、基层通讯员应有“四吃”精神

在今年10月全省水利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我曾做过交流发言,讲了基层通讯员应该具备的“四吃”精神,参加今天培训的基本都是基层通讯员,我想借此再重温一下“四吃”精神,与大家共勉。

(一)要有吃苦精神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吃苦精神,而做好水利宣传工作,更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这种吃苦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采访要能吃得苦。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总是表面的东西。现在有些人到基层,喜欢找被采访单位要现成的资料,然后回去再颠三倒四地搞出个一二三,有的干脆生吞活剥,照葫芦画瓢,写的东西总是干巴巴的。不深入采访就得不到最鲜活的东西,深入采访必须有吃苦的精神。

二是思考要能吃得苦。很多人都有这样感受,同样是一起去采访,同样写一个内容的文章,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新颖独到,标题醒目夺人,而有的作品却平平淡淡,这其中就有一个勤于思考问题。为选一个好角度,为有一个好标题,我常常夜不能寐,甚至走路都在想。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标题是新闻的广告,有着吸引读者的作用。好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标题一般会让一篇好消息无声地埋没。我常常是先想一堆标题,然后按照排除法,逐一推敲,直到满意。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与“敲”,以及“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都是诗人炼字的苦。我们通常写的文章虽然不是诗,但仍要讲创意,讲章法,同样要谋篇布局,要精心提炼。这就要具备思考之苦的精神。

三是写稿要能吃得苦。写材料和信息工作是一项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现在我们的办公方式,除了会议,就是落实,会议挤占时间,工作落实往往又被具体事务缠身,基层水利工作人员下乡就是大半天,而办公室工作是个大杂烩,应酬接待,面面俱到,对搞材料写作和新闻信息工作的同志来说,想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实在是一种奢望。往往是在夜深人静时,孤灯相伴,绞尽脑汁。这就更需要有连续作战的吃苦精神。

常言道: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则意志不能坚定;不如水,则目标不能曲达。吃苦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同样只有坚定的意志,才有吃苦的精神。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准备吃苦吧,写作是老实人的事情,不是买彩票,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二)要有吃鲜意识

信息宣传工作,每天都在做,每天都离不开写,为什么有的人见报率高?有的人百发难中一?这就有个技术问题(我不说技巧,担心误导人以为写作可以投机取巧,其实“巧”字不容易玩好,搞不好就弄巧成拙)。新闻写作仅靠吃苦还不够,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我在新闻和信息写作中,一般是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粗”与“细”的关系。所谓“粗”,就是抓住事件本身,及时发出报道,尽量快,不拖延,一些突发新闻和重大事件或会议,就要象传达上级防汛指令一样,快速、准确,及时,不过夜,迅速完成,尽早发出,以便让上级或媒体及时得到最新鲜的消息。所谓“细”,就是对所掌握的信息或资料,要深入研究,提炼新意。就象我刚才说的,要善于在汇报材料里面挖新闻。二是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小,就是一般事务性的信息;大,指有份量的文章。一般来说,只有把一般事务性的信息写好了,写到得心应手、如“小菜一碟”的地步,才能把握和处理好有份量的大文章。写好大文章,首先要有上头条的意识。新闻界常说:“不怕抓牛毛,就怕抓头条。”意思是说,报社编辑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可以压得住版面的头条新闻。只要你选择的角度新,内容新,一般都会被编辑看中。头条新闻的确比较难写,可是一旦采用,对某项工作就会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是社会影响。作为基层通讯员,虽然很难上头条,但也应该有知难而上的信心,树立写深度文章、发头版头条的意识。

(三)要有吃亏度量

常言道:先做人,后作文。做人作文都要有修养。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淡泊名利,冷静对待。在新闻宣传写作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人打交道,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常怀感恩之心和超度情怀,来对待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的朋友,还有那些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们。我的体会是,处理好三种关系很重要。

一要处理好与单位同事的关系。因为我们采写工作信息、宣传对象,首先是水利工作、水利事件、水利人物,如果你能被你的同事从心里接受认可,你工作起来就如鱼得水,有些热心人甚至会主动为你提供线索和第一手资料。如果四处碰壁,遭遇冷眼,就要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不当之处,努力弥补不足,改善关系。比如在文章署名上,如果一篇文章写作过程中包含同事的劳动成果,应该也把同事的名字署上,以示对合作者的尊重,必要时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也未尝不可,虚怀若谷,坦荡无私,方显品德。

二是要处理好与新闻单位的关系。作为通讯员,我们尊重编辑的劳动。我们有些通讯员发稿心切,如果稿子被枪毙,不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而是自以为是,埋怨编辑。其实,编辑水平是最高的,他们看的稿子多,掌握的信息广,他们看的是全局。对待编辑的约稿或核实询查文章内容的电话,你一定要谦虚对待,认真配合。编辑千里之外来个电话,百忙之中QQ对话,表现出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核实文章的数字或者关键词语,本身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工作需要,我们不能有丝毫的烦躁和敷衍。编辑找你约稿,是对你人品和文笔的高度信任,更不能有丝毫怠慢和推脱。我每次接到编辑约稿后,就是再忙也会如期完成任务,直到编辑满意,从来没有拖延或推脱。

三是要处理好与同仁的关系。每个地方都有些舞文弄墨之人。人们都说文人相轻,而我觉得,应该是文人相亲。同是“笔杆子”,互相合作是双赢,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进行一些材料交换、信息互通、经验互补,对于扩大报道面、开阔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要有“通吃”欲望

这个方面刚才我已经说了,核心就是博览群书,丰富知识面。我想补充一点的是,我们通讯员不仅会写,还要会照,“两条腿走路”。现在是读图时代,照片更能直观说明问题,几张好的图片,可以压住重头文章,更有冲击力。如果你没有“通吃”的欲望,可能一辈子就只能写点简讯、短讯之类的“豆腐块”。一生写不出几篇有深度的文章,对文字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未必符合每个人的实际,如果大家从中有所认同,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湖北省水利新闻宣传业务培训会

作者:李广彦 录入:szzslz 来源:湖北省宜都市水利局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门文章

    办公室主任竞职演说[水利]

    办公室主任竞职演说[

    办公室主任竞职演说[水利]提高办公室的综合素质树立公司“窗口”新形象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