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山东鄄城县原旧城黄河渡口,位于鄄城县城北13公里,黄河南岸,因坐落于旧城集(现旧城镇)而得名。该渡口形成于清朝末年,旧址位于现鄄城黄河桑庄险工和桑庄下延工程之间,东西100米,南北120米,是当时鲁西南地区向北通往京、津的交通要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南下挺进大别山,旧城渡口是大军渡河的主要渡口之一。如今,在鄄城黄河大堤旧城辅道路口旁,矗立着一块当地政府为纪念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而设立的“旧城渡口处”纪念碑,以铭记这次重大历史事件。在刘邓大军一夜之间强行渡河,一举攻破国民党军黄河天险的胜利背后,也有着治黄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进行整整一年,国民党军110余万人被歼,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到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决定,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大别山区,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然而刚刚回归故道的黄河则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第一道障碍。为准备大军渡河,1947年3月,按照中央军委“冀鲁豫军民预备船只,准备运送刘邓大军过黄河”的指示,冀鲁豫区党委和行署命令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设厂造船、组织水兵,并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任命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为兼职司令员。据王化云回忆,他接到命令后随即主持召开了沿河各地的专员、县长和黄河修防处主任会议,具体部署建厂、筹料等造船事宜,先后在濮阳县、濮县(现范县一部分)、范县、河西县(现长清县)建立4个造船厂,在沿河各县动员召集造船工人,征购麻料、木材,冒险到敌占区采购桐油,动员群众献铁造船钉。
大军渡河前,黄河汛期已近,河宽、水深、浪急、涌大,浊流滚滚、涛声阵阵,黄河南岸有敌军把守,还设置了河防工事,经常隔河打枪打炮,而且敌机不时在黄河上空盘旋侦察,投炸弹、打机枪,给造船带来诸多困难。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黄河人前进的步伐。各船厂冒着敌人的骚扰,加紧赶造新船、修复旧船。为了保护船只不遭轰炸,积极组织挖引河,设置真假船坞,迷惑敌人,隐蔽船只。在各方努力下,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建造大小船只140多只,保证了大军渡河的需要。同时,黄河河防指挥部加紧组织水兵,选拔水手和船工,动员过去撑过船的人参军入伍,共组织了5个大队,2000多人,并立即开展驾船训练,黄河河防指挥部政委郭英亲自编写《船工、水手工作手册》教材,虽然时间紧、任务重,训练工作昼夜进行,要求每个人都掌握和熟记。
大军渡河的前两天,野战军司令部要求黄河河防指挥部连夜选好渡口,建立临时码头。王化云主任多次秘密考察,在濮阳到东阿上下150多公里之间选取了7处渡口。为保障大军安全渡河,黄河河防指挥部做足了准备工作,临时码头都选在边岸土质较好的地方,辅道上先铺上高粱秆再压上土,岸边打上木桩。
6月30日,夜幕降临,船工、水兵和沿岸群众克服困难,用太平车运小船,垫上木棍、秸秆,用牲口拉大船,而且只能鞭打不能吆喝,以免对岸敌人听到,当晚,所有船只按命令全部下水。在每个渡河点成立了黄河指挥部,组织了突击队,每只船配两名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其中不少是党员,有的上船时把身上仅有的钱都拿出来缴了党费。
6月30日深夜,看到红色信号弹的腾空升起,黄河河防指挥部刘茂斋副司令员下达了低沉有力的“出发”命令,第六纵队指战员跃身登船,向南岸进发。此时,鄄城县旧城集至临濮集段黄河南岸,早已隐蔽在战壕里整装待发的独立第二旅及所在军分区武装战士,迅速跃出掩体,掩护第六纵队夜渡黄河从旧城上岸。
拂晓后,敌机开始轰炸,部队有了伤亡。为了减少伤亡,保卫战船,大军白天停止过河,渡河改在夜间。随着夜幕降临, 150公里长的黄河线上,滚滚浊流,载浮着大小船只,犹如万箭齐发,驶向对岸。黄河河防指挥部渡送船只往返不停,经过3个晚上连续奋战,主力部队12.6万人全部渡过黄河,凭借夜幕捣毁蒋介石在黄河滩中经营的军事工事,破解敌军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并随后发起了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浴血奋战,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个半旅,共5.6万人,清除了大军南下的障碍,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进攻的序幕。
大军渡河后,刘邓首长对黄河各渡口员工进行了嘉奖。嘉奖令指出:“由于你们不顾敌人的炮火和蒋机的骚扰,不顾日夜的疲劳,积极协助我军度过了大反攻的第一个阻障,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使我军胜利地到达黄河南岸,以歼灭蒋伪军收复失地,解放同胞,这是你们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并犒劳每人猪肉0.5斤。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