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中的我们之二:王陶新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后,荥阳河务局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全局上下绷紧一根弦,按照全员岗位责任制及防洪运行责任制要求,明确职责、坚守岗位、团结协作,确保防洪工程安全度汛。
从机关到一线,从后勤人员到领导干部,汛期中一个个可敬可爱的“小我”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共同书写出一个大大的“我们”。
汛期中的我们之二:王陶新
35岁的荥阳养护处经理王陶新,是荥阳河务局最年轻的中层干部。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他,由于经常奔波在一线、多次参与工程建设与抢险指挥,日渐成长为一名博而专的业务骨干。
一进七月,荥阳河务局便启动了防洪运行责任制。根据职责分工,王陶新被分配至枣树沟控导工程进行驻守。此时正逢牛口峪引黄补偿项目在枣树沟部分坝段进行施工,他既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又要时刻关注河势变化对控导工程的影响、安排组织人员进行除险加固,可谓是身兼数职、忙碌异常。
7月22日,笔者跟随他的脚步,见证了他一天的忙碌生活。
醒目的对比色
因为路上堵车绕路,笔者抵达枣树沟控导工程11坝时已经是上午9点40分。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袭来。就看到王陶新从12坝的坝头快步走来。
“有事?”
“没有,采风而已。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跟着你。”
“哦。”简短的对话之后,他就转身往回走。
“12坝出险了?”
“嗯,险情已经控制住了,再抛一些石头进行加固。”
跟随王陶新一起来到12坝的坝头,一台装载机正在向坝迎水面抛备防石。向下望去,黄河主溜流速湍急,直冲着坝头迎水面而来,水流受阻之后分为几股,主溜继续向下冲至下游13、14坝的方向,小股边溜杂乱无章地四散开去,流向坝体周围。
“你这样向下望是看不到出险部位的。站在我们这个位置,你可以向东看到下游那几条坝的坝头及迎水面情况,向西可以看到11坝的背水面。你看现在的河势,刚才还直冲着坝头,现在又偏离了些,冲向13坝了。河势不停地在变,巡坝的时候就得留心看着,要对受河势影响容易出险的坝格外注意。”烈日炙烤着毫无遮阴之处的坝头,王陶新的额头脸上挂着细细密密的汗,声音略带嘶哑地向笔者解释河势情况。
“真是够热啊。”笔者忍不住感叹。
“你看我这晒的。”一旁的徐班长说着伸出黑黝黝的胳膊。
王陶新也伸出他的胳膊,两个人区别不大,接着只见他卷起了短袖,一条黑白对比鲜明的“肤色分界线”赫然显现,一旁的徐班长也不禁咂舌。
“昨天开车去金沟班组找人商量事情,看一眼倒车镜把自己吓一跳,我连自己都不认识了。”王陶新笑嘻嘻地说。
从7月3日到7月22日,白天至少8个小时待在户外,对比色就是这么来的!
不午休的大脑
临近12点,当日气温几乎爬升至最高。几个人回班组吃饭,暑气令大家的食欲都降低很多。饭后,大家各自回宿舍休息。
王陶新住的屋子有三张床,他与1名班组人员常住,另一张床就作为其他工作人员的临时休息处。这天中午比较热闹,算上挖掘机司机,屋里挤进来了5个人。
靠着窗边两张床中间有一张桌子,凌乱地摆满各种杂物,王陶新坐在桌前写工作日志。待他写完后,笔者经他同意拿起本子随手翻到了前一页:
“7月21日:……小张2人在10坝前头继续抛铅丝笼,勾机对10坝迎水面开挖,计划明日开挖后平整,再进行土工布铺设,勾机师傅6:30下班后,又让小张继续在10坝平整,大概整修到晚上9:00下班。”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机械设备协调的难处、险情的发生及抢险用料的记录、迎接上级检查的准备……从7月11日到7月22日,密密麻麻,每天都记录了将近两页纸,再向前翻,就是6月、5月……
看出笔者的疑问,王陶新解释道:“7月的第一周来工地走得急,本子落在办公室了,后来回去办事才带回来。每天的事情太多,不记下来的话怕忘了!有时候躺下来,脑子还是嗡嗡的,千头万绪。”
累人的九千步
下午三点半,王陶新准备出去,劝笔者:“外面还正热。”谁不贪图安逸?谁不喜欢舒适?他很明白正值酷暑期的户外工作有多辛苦,然而却丝毫没有懈怠,笔者不由一阵感慨,紧跟着他走出去。
牛口峪引水补偿项目正在枣树沟控导工程10坝施工。“师傅,这个布铺得长一点,这可不能省!”说着话,王陶新就拉着土工布往10坝的顶面方向扯了扯,坝坡下面的民工配合他重新进行铺整。
“这个土工布是防渗防滑的,它的下面是土,上面是石头。”王陶新向笔者解释。土工布铺设固定好后,挖掘机开始由坝顶向坝坡抛置石头。王陶新跳到底下,来回走动着察看坝坡石头的放置情况,不时喊话驾驶员,用手比划着指示哪个部位得再进行抛石,哪个部位需要将石块码放均匀。
“你们这坝,整得可真实在!”休息间隙,熟悉堤坝施工的工头小张评价道。
联系加油站送油、与抢险设备驾驶员协调常驻工地事项、查看受主溜持续冲击的工程部位情况……时间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流逝着。
“小浪底从今天下午 6点开始以2600立方米流量泄洪,水要变小了。和班组查险的人说一声,巡查时候更留心点,水变小了更容易出险。”看到防汛值班群里的通知,王陶新转身对徐班长说道。
下午7点,挖掘机停止作业,10坝上三两个民工还在继续施工。不久,荥阳河务局相关领导来察看河势工情和补偿项目施工进度,王陶新引着他们将一天的施工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继而安排人员协助下班的民工将还未使用的两大卷土工布抬回班组院内。
站在10坝旁边的土岗上,河风习习,白日的喧嚣散去,滚滚大河向前流淌的波涛声就在耳畔。精神放松下来,一日的疲惫感迅速扩散至全身。
“以前晚饭后出去散步,一天下来累计走个一两万步根本不在话下,但是最近在工地每天连一万步都走不到,还累得不轻。”王陶新看了看手机上的微信步数,上面显示9256步。
区区几千步,是否累人关键得看是在哪里、怎么走的。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这区区的几千步和逛超市、游景点走的几千步,岂能同日而语?
期待中的明天
晚上8点多众人回到班组大院,一天的采风结束。回去路上想起王陶新下午在坝上说的话:“其实不论是工程建设还是抢险指挥,都不难,只要你在施工现场、基层一线待几天,就能迅速掌握那些知识。我有时对科室里的年轻人发脾气,是真心替他们着急,工作一遇到难处就以不会为理由往外推,又不主动想办法去学,什么时候才能独当一面啊?!”在他的话语中,笔者读到了真挚的忧虑与殷切的期盼。
笔者相信,不论在什么年代,像王陶新这样能吃苦肯实践、通过严格自我约束与自我加压的方式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的人,都将是其所在行业的中流砥柱。王陶新身上所体现的吃苦耐劳精神与深刻责任意识,是黄河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有着年轻一代治黄人需要学习与传承下去的精神信念。(王曼曼)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