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凌汛访聊城——探访山东聊城黄河防凌侧记

更新时间:2016-02-01 20:56:43 来源: 作者: 浏览531次 文字大小:

  中国水利网站2月1日讯 “1月30日,聊城黄河河段岸冰8段,长12.976公里。岸冰宽度5~160米。冰块厚0.015~0.03米,冰块面积0.5~2平方米,最大冰块面积3平方米。”1月30日,聊城黄河发布第64期“防凌值班报告”。报告还对未来两天的气温下降情况进行了预告。

  严寒拂大地,黄河流凌疾。如今,聊城进入了最寒冷的时节,黄河防也进入关键时刻。近日,笔者对聊城黄河凌汛情况进行了探访。

  冰凌险情猛于虎

  一位黄河河道修防高级工程师告诉笔者,冰凌的危害在于冰凌插塞堆积而形成冰坝阻水,致使水位陡涨,冰水漫滩偎堤,威胁堤防安全。凌汛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比“伏秋大汛”更危险、更难防。

  笔者查阅了一些黄河史料,印证了这位河道专家的话。据《山东黄河志》载:1951年和1955年凌汛期开河期,分别在弯窄河段的利津前左、王庄等处形成冰坝,水位猛涨,冰坝上游26公里堤段均超过保证水位,两岸大堤出水仅有0.5米左右,虽然经过爆破和抢护,但是终因在数十公里河道内冰积如山,爆破无果,造成利津县王庄和五庄两次凌汛决口。淹及利津、沾化、滨县土地133万亩,受灾人口达26万余人。而作为山东黄河左岸最上首的聊城黄河,河道长达60公里,是黄河下游著名的险段,这里不但有陶城铺、艾山两处“卡口”,河道宽度只有300米左右,而且聊城黄河还是由宽河道向窄河道过渡段的最上首,地理位置险要,因此防凌形势也更加严峻。

  据《聊城黄河志》记载,聊城境内河道中的艾山水文站1951—1985年,封河年份占69%。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严重的凌汛局面。1968年12月13日,第一次强冷空气侵袭,艾山站气温降至-7°到-10°,于15日开始淌凌。12月29日,第二次强冷空气侵入,气温降至-11°。1969年1月11日,聊城封河长达50公里。15日后,气温回升,大量冰水下排,艾山站形成1240立方米/秒的凌峰,水位猛涨,水鼓冰开。19日后,河道融冰又复冻,加上河道宽钱,大量冰凌受阻堆积形成冰坝,并继续上延,致使水位壅高,聊城河道局部漫滩,致使防汛处于“警戒状态”。《聊城黄河大事记》载:1991年12月25日,聊城河段封河长达15876米,截至到1992年1月15日,封河长度达17366米,直到2月1日开河。1993年1月,聊城河段最大淌凌密度达75%。1997年1月8日开始封河,长度13556米。近年来,聊城黄河河道封河的年份减少,但是冰凌依然严重威胁冬季河道安全,有的年份冰凌厚度达到0.2米,流凌密度依然很大。如果遇到较强冷空气的侵袭,防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016年以来,聊城遭遇了多年来未曾遇到的寒冷,气温一度降到零下18°左右。聊城黄河阳谷陶城铺河段1月5日8时,冰凌密度达15%,冰凌厚度0.01—0.02米,一般冰块面积0.5——2平方米,最大冰块面积4平方米。1月28日,聊城河段出现长12.976公里的的岸冰,宽度13-160,冰厚最大达0.05米。河道淌凌密度5%-40%,最大冰块面积4平方米。聊城河道中的10座浮桥一度拆除。

  多措并举防凌汛

  “黄河冰凌险,组织好防凌队伍、落实和防汛物资,做好凌情观测等工作,才能保障凌汛安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聊城黄河人在和冰凌60余年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多种防凌措施,保障了凌汛安全。”一位老职工告诉笔者,在多年的防凌工作中,聊城上下和黄河干部职工积极组织,认真应对,取得了几十年来防凌安全的辉煌成绩。

  据了解,为了掌握冰凌情况,收集资料,每年凌汛期,聊城黄河主管部门都成立防凌观测组。主要对河道结冰流凌期、封冻期、解冻开河期进行观测等,掌握结冰长、宽、冰块厚度,以及冰块面积、密度等,还有解冻情况、开河情况等,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凌情发展变化趋势,研究采取的措施。加强对所在地区的气象、水文情况,及时掌握水情变化和冰凌的影响范围。

  在和冰凌的斗争中,聊城沿黄上下和黄河职工团结一心,严防死守。每到凌汛,聊城市、县均逐级召开防凌会议,按防汛大汛的要求,建立起防凌指挥机构,在沿黄组织40000人左右的群众队伍,做到了思想、组织、工具料物和工程技术“四落实”。1969年,黄河出现三封三开的严重局面,聊城市的东阿大部漫滩。东阿县2000余名由干部群众和黄河职工组成的防凌队伍,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恶劣情况下,日夜坚守堤防。同时迁移安置滩区群众2009人。这次防凌,经过东阿、阳谷黄河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的严防死守,保障了凌汛安全。

  寒冬中的黄河,冰块随水流动,不时的碰撞,发出咔嚓嚓的声响。笔者想,这是黄河在告别冬季迎接春天时深沉而自豪的呼吸,也是黄河考验黄河人的一张张试卷。如今,聊城黄河干部职工在风雪严寒中坚持冰凌观测和巡查,认真地履行着防凌职责和义务。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心血化作笔墨,在黄河岸边书写着一份合格的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2月1日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