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智”而上赋新能--利津黄河河务局运用数字创新提升科技治河水平
“巡河”归来的无人机自主进入停机坪,大河坝头的摄像头昼夜转动“脑袋”,宽大的屏幕上传来智慧水尺的讯息……今年以来,利津黄河河务局锚定数字孪生建设的方向,提效“三个全覆盖”应用,将创新融入日常,让智慧点亮精彩,共同呵护着母亲河岁岁安澜。
以智远航 无人机场提效能
“准备起飞!”早上7时,利津黄河王庄管理段庭院传来“嗡嗡嗡”的声音,只见一架无人机快速扇动翅膀,从缓缓打开的机场舱门中腾空而起,直抵云霄,准时开启新一轮的巡河之旅。
“现在咱都不用跟着无人机跑了,以这座无人机场为中心,在半径7公里的范围内,只需要提前设定好巡查航线、时间以及频次,无人机便可自行出舱完成巡查任务,真的是太省时省力了。”该管理段段长殷和亮望着越飞越远的无人机,禁不住感慨。
今年,利津河务局率先建成3处一体化智能无人机场,均由全新一代大疆机场与大疆经纬M30T机场版无人机组合而成,眼前的这处机场便是其中之一。该无人机场一经亮相,便展现出骄人的成绩,它除了拥有航线规划、直播查看、自动起飞作业及返航充电、媒体文件储存下载的新功能,更在飞行距离和续航时间上实现了新突破。“满电状态一次可飞行40分钟,飞行距离长达14公里,工作效率是以前人工巡查作业的数倍,而且,不管是晴天雨天,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巡查任务。”殷和亮继续介绍道。
依托该无人机场,山东黄河首家黄河河口智慧黄河实训基地也在王庄管理段顺利落成。
走进该基地,6座圆形临时起降台整齐排列,4根立柱迎风挺立,1300平方米的训练场地大气宽敞,47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传递知识……在这里,随着“三个全覆盖”技能教学、无人机培训与应用、防洪工程3D数字模型建设、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探讨与学习等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将逐步成为凝聚职工力量、碰撞智慧火花、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平台。如今,该基地迎来首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7名业务人员顺利取得无人机驾驶员资格证书,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无人机飞行队伍正迎面走来。
以智接力 智能巡检显身手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视频接力巡检系统在五庄控导进行巡查作业,当前画面是控导1号坝,大约10秒后会传来2号坝的情况,然后以此类推,在不同坝头上方摄像头的紧密协作下,大约3分钟后,便完成对所辖22处重点坝段的视频接力巡检。”宫家管理段职工崔建轻点一下鼠标,便接收到从远处传来的讯息。
今年,该局依托现有远程监控系统,自主开发了视频接力巡检系统。该系统将散落在各个重点坝段的视频监控点串联成线,再通过分组整合、程序设定等环节,让每组视频监控点在同一时间或连续时间中完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智能联动拍摄,实现对所辖重点工程的闭环自动巡检。
“之前,我们开展一次全面的工程巡查,需要3名职工花费一上午的时间,回来后还得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费时费力,”参加治黄工作已有10年的职工王海龙补充道,“现在可方便了,这个系统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巡查,还做到了重点工程全覆盖,能够最全面、最迅速的收集工程资料,省时又省力。”
此外,面对日积月累的河势、工程、河道、滩区等庞大繁多的数据,该系统将继续发挥其整合共享、对比分析的强大优势,为治黄业务工作提供更科学、更直观的数据支撑。
以智蓄能 智慧水尺展新颜
每年汛期,按时准确“报水”对基层管理段来说,是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
“之前汛期出去‘报水’真是‘跑断腿’,我们段管辖着28.5公里的工程,从第一个点到最后一个点需要2个小时,往往天不亮我们就出发,紧赶着在8点之前完成所有的数据上报。”过完这个汛期,便要退休的集贤管理段职工宫希兵回忆着说道,“哪管什么晴天雨天,像这样,每天至少跑两趟。”
而今年,宫希兵明显感觉到了变化:“还是原来的水尺,但自从有了这个‘新装备’,现在不出值班室就能‘报水’了。”宫希兵特意跟着年轻职工学习怎么使用智慧水尺,现在也能迅速准确地记录水位数据。
宫希兵口中的‘新装备’,便是该局全新布局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水尺水位远程监测系统。
该系统以现有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及时与标准水位尺进行比对,从而进行数据读取和自动保存,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等优势。此外,利用星光级红外技术,该系统还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测报,确保了数据准确、预警及时。一行行数字在屏幕上跃动飞舞,好似为传统的“报水”作业插上智慧翅膀。
乘“智”而上赋新能。未来,利津河务局将以治黄业务应用需求为牵引,以真正实现基层减负增效为导向,不断提升科技治河水平,以科技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推动利津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