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耐旱力是这样“炼”成的
泸州耐旱力是这样“炼”成的
“有了蓄水池,我们种的红薯就有收成了。”8月26日,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鱼眼滩村3组的伍全昭指着蓄满水的蓄水池说。新修的堰渠通往山顶,山下改造有山平塘……看见村里小农水的发展,伍全昭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为解决水利工程到田头的“最后一公里”,泸州市加快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2013年实现项目全市覆盖后,管护制度让项目持久发挥效益,提高了抗旱能力。
精细打造——小农水做成统合平台
2013年底,泸州市粮食产量最少的龙马潭区成功进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至此,泸州“小农水”实现了全市覆盖。实施完第一轮的泸县、叙永县还参加了后一轮竞争,项目实施数远超其他市州。目前,该工程每年可为泸州市水利带来投资超1亿元。
省上“小农水”项目确定后,项目区、县将此作为一个基础建设平台,当地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都集中打捆投向项目乡镇,形成以水利当头、多个项目配套的综合工程,实行连片示范推进,实现“聚合”效应。
泸州用“以奖代补”方式,四两拨千斤,撬动社会投资,调动农民或其他投资者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兴修水利的良好氛围。几年的“小农水”项目,泸州带动资金投入2.7亿元,形成宠大的规模效应。
为严格质量管理,泸州水务和纪检部门从工程招标开始就加大跟踪监督力度,还从项目区选聘100多名农民义务监督员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在2010年的项目建设中,泸县云锦镇、兆雅镇等项目村通过竞争性谈判,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代管各项目村财务,从而使“村账镇管”变为“村账中介管”,提高了管理水平。
悉心养护——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来到兆雅镇石龙村一个名叫天堂咀的地方,村民刘百年正在一个8000立方米的塘里撒草喂鱼。“这个鱼塘整治后落实给我管理,下半年我就喂鱼,找点收入。”原来这个鱼塘容量仅1000个立方米,且渗漏严重。小农水项目实施后,容量增加了8倍。村上将产权确认给刘百年,由他负责日常管理。在他的管理下,周围300亩田用水无忧。
尽管2013年泸县发生了干旱,但泸县2013年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为655公斤,却比上年增长了2.3%。
三分建七分管,为了防止一建了之,让小农水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泸州市按照谁投资、谁主管、谁受益的原则,理顺工程管理关系,由农民自主使用、自主管理、损坏自主修复。项目区、县在颁发产权证书的基础上,还建立了“灌区管理委会员+用水协会+村委会”管护制度,聘请专人实施常态化管理。在用水的关键时期,聘请专人来回查看渠系,保证用水灌溉到田。在冬春修复季节,由用水户协会组织群众及时清淤,修复水毁工程,确保百姓长期受益。
农田水利“量后一公里”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民增产增收。据统计,自2009年实施“小农水”项目以来,泸州全市共投入资金8.4亿元,新增有效灌面28.57万亩。
泸州耐旱力是这样“炼”成的——中央小农水项目全覆盖,撬动社会整合性投资,落实基层管护制度!
(泸州市水务局 周松柏 四川日报记者 孔芒)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