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灌排委专家组调研指导“白起渠”世界灌溉工程申遗
国家灌排委专家组调研指导“白起渠”世界灌溉工程申遗
(邱丹、朱宏)1月10——11日, 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丁昆仑一行,赴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对该局辖属战国时期军事灌溉水利工程——“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进行现场调研指导。
专家组一行先后前往白起渠渠首查勘了《水经注》记载中关于白起渠“以竹筱石,茸土而为碣”遗址;参观了白起文化园,在白起碑阁亭详细查看了唐、宋、元、明、清历代关于记载白起渠兴水利民的文物、石刻,研读了“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等为“白起渠”留下的动人诗篇;随后沿渠道古迹实地了解白起渠工程保护及运行情况;最后赴渠尾楚皇城遗址考证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的典故。
白起渠(又名长渠、荩忱渠)。据文献记载,该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鄢都(即楚皇城,今宜城市郑集镇地域),在蛮河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秦灭楚后,其渠不废,遂成为引水灌溉渠,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修缮,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宜城30.3万亩土地。迄今该渠已有2296年历史,其创建时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引水工程之一,《中国水利之最》将其列为“我国最早的灌溉渠道”。同时白起渠首创了“陂渠串联”的灌溉方式,该项工程技术,是我国灌溉工程史上“长藤结瓜式”工程之典范。因对解决山区、岗地、丘陵地区的灌溉用水更具有切实可行性,所以“长藤结瓜”水利形式的经验也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如安徽、湖南、甘肃等地,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现场调研结束后,专家组听取了襄阳市水电工程管理局负责人从历史传承、理论研究、展示推广、出版影音等方面利用和保护“白起渠”的情况汇报。专家组高度赞扬了该局将遗产保护与水情教育相辅相承的共建体系,并对“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同时从挖掘、整理、保护三个方面为“白起渠” 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
湖北省水利厅、襄阳市水利局等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