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竞风流 兴水惠民写华章
中国水利网站1月6日讯 (记者 赵新 特约记者 刘吉贵)德水,是黄河的古称。德州因德水而名。
地处鲁北平原的德州,北接燕赵,南俯黄河,辖11个县(市、区)和两个开发区,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人口570万。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全省的61%,水资源禀赋条件先天不足。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德州水利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德州水利人以敢于人先的胆识和气魄,紧紧抓住建设现代水利这条主线,干大事、抓关键、重民生、树亮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以辉煌的业绩刷新了德州水利发展的新高度。
2012年,德州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示范城市”;
2014年,德州市水利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等160多项荣誉称号;
2011年以来,连年在全省水利综合考评中名列榜首,两次被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
目前,德州以年均0.4%的用水量增长支撑了年均14.8%的GDP增幅;在占全省总耕地面积8.2%的土地上,以占全省3.8%的水资源量,生产了全省17%的粮食,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率先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级市,创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达水利现象。
大水网 构筑安澜屏障
武城县六六河,因1966年开挖而得名。由于四十多年没有治理,几近荒废。在德州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前期的调研中,水利工程的现状让调研人员触目惊心:全市有70%的河道淤积严重,60%的农村水利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25%的村庄和耕地无法用上黄河水。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成为全市“十二五”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
德州水利人以勇于担当的责任和敢为人先的胆识,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建设德州大水网的总体构想。2010年,《德州水网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并在总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提升为《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计划10年投入235亿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550项,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城乡统筹供水的新格局。
为调动县乡投入的积极性,德州制定出台了六项奖补政策,对平原水库、河道治理、泵站改造、坑塘整修、饮水安全和方田配套实行补助。五年来,全市完成投资135亿元,是过去30年水利投入的总和,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干水利的火热场景。
防洪减灾工程方面,投资2.18亿元,治理马颊河干流121公里,占德州段长度的60%。投资3.13亿元,按设计标准对德惠新河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投资6亿元,历时3年,对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102条支流河道全部进行了治理,打通了全市骨干水网体系。2014年又启动实施了总投资8844万元的孟家闸等5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调水供水工程方面,南水北调干线德州段工程总投资19.68亿元,2013年6月竣工通水。续建配套工程总投资25.96亿元,4个单元工程已全部完工,德州市区已经用上长江水,市南水北调局被评为“国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先进集体”。投资4.36亿元,对潘庄、李家岸两大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衬砌干支渠道95.3公里,改造配套建筑物202座。
水网建设的成效,最直接的体现在防汛抗旱上。防汛方面,在同样超过“64雨型”的情况下,2012年汛期与2010年洪涝灾害相比,泄洪时间缩短8天,减少农田积水面积170余万亩。2013年汛期,治理后的德惠新河流域45天降雨量达568.7毫米,达到了该流域常年一年的降雨总量,超过2012年同期100毫米,但大涝无大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抗旱方面,在同样遭遇春夏秋三季连旱的情况下,2014年与2011年相比,平原水库、河道坑塘蓄水量2.7亿立方米,增加20%以上,农田受旱面积减少150万亩。在大旱大涝的不利年景下,德州市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三连增”。
惠民生 共享发展成果
“吃水贵如油,辈辈为水愁。春秋干旱舀坑塘,冬夏雨雪盆罐忙。”一段顺口溜,勾勒出德州市庆云县过去苦水区群众吃水难的辛酸与无奈。这里近临渤海,海水长年浸渍,形成方圆240多公里的苦水区,有着历史上出了名的“十八苦村”。
如今,占地面积5000余亩、库容1500万立方米的水库碧波荡漾,1600多公里的输水管道通达南北。
“上联:告别千年苦水;下联:迎来万代甘泉。横批:共产党好。”这是庆云县“十八苦村”之一王贵村村民王大爷家贴的对联。老人喝着甘甜的黄河水说:“还是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才让俺们的苦日子熬到了头。”
这是德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民生水利建设的见证。德州市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浅层地下水苦咸,80%区域的地下水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氟斑牙、骨质疏松等病症,长期困扰着400多万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了饮水解困、村村通自来水、饮水安全工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建平原水库,置换地下水源,确保饮水安全”的建设模式。201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奋斗目标。这是对570万德州人民的庄严承诺!
按照“规模化推进、板块式发展”的思路,按照一县两库两厂一网进行规划,并自筹资金1.5亿元,对平原、乐陵、陵县等8个县市重点补助。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新建平原水库9座,万吨以上集中供水水厂19座,铺设供水主管道2.6万公里,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由38%提高到95%,400多万农村群众喝上了与城市居民同源、同网、同质的黄河水,德州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级市。全市还累计完成投资6400万元,县级均建成42项常规指标水质化验中心和信息化控制中心,市级建成106项指标水质检测中心,全市水质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不仅德州市的老百姓喝上了自来水,德州的农业灌溉也用上了“自来水”。
在平原县恩城镇大杨村,记者看到,农田每隔50米就有一个出水栓,村民只需一张IC卡,轻轻在地头的水表上一刷,白花花的水就流进自家麦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田间自来水”。
像平原县一样,2009年以来,德州市其他10县市区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难得机遇,先后全部进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并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全市连续六年取得全省考核综合优秀的好成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00万亩。
通过项目实施,破解了一家一户购置灌溉设备投资大、安装机泵难、费工、费力等浇地难问题,一人一卡便可浇地,实现了省事、省工、省心、省钱,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促生态 建设美丽家园
水是生态之基。
曾几何时,德州,这个位于中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华北漏斗区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和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生态严重恶化。
近几年,德州市大力实施“生态美市”战略,从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入手,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开始向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宣战,形成了“一控双促”的倒逼机制。
在全社会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德州市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计划用水下达率达到100%,取用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率达到100%,水资源费征收连续多年突破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德州市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农业用水连续五年负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9.55立方米,较2010年下降49%,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173,较全国平均水平(0.53)高15%。2013年,水利部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授予德州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
有了水,城市和乡村变得年轻,有活力。在德州城区的“三河六岸”景区,运河读史、岔河阅城、减河品水,形成了三河并流、古今交融、天人合一的城市风韵。还有得月湖风景区、碧霞湖风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德州大地上,古老的德州正在向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华丽转身。
强管理 护航水利发展
近年来,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基层水利管理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局面,致使大量小型水利工程“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
针对这种现状,德州市不断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行业自身建设,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普遍、均等、规范、高效的“零距离”服务。
2011年以来,德州市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把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了以乡镇水管站为主、专业化服务队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德州市132个乡镇水管站全部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恢复建立,在岗人员512人,选聘村级水管员4818人,建立水利专业化服务队149个,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99个,成为水利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
在宁津县杜集镇水管站,记者看到,办公场所宽敞明亮,6名职工认真观察,一丝不苟。这6个人的编制均属县水利部门,配套车辆、水利仪器等设备一应俱全。“我现在管着辖区内4条干沟,50条支沟,46座泵站,1136眼机电井。”水管站站长刘秀岗指着地图,如数家珍。
在德州,还活跃着一支被老百姓称为“水利116”的服务队。老百姓家中自来水或农业灌溉发生问题,只需要拨打一个电话,“水利116”服务队30分钟内就能到达现场,让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快捷周到的服务。
针对基层水管站所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等问题,近几年,全面加强基层站所建设管理,先后对23个基层闸管站所办公用房进行重建或修缮,同步实施绿化改造工程,种植各类树木2万余株,带动了美化、净化、亮化统筹推进,涌现出小王庄扬水站、程官屯闸管所等一批“花园站所”,营造了安全、清洁、花园式的办公环境,树立了水利行业的新形象。
德州市还不断加快水利改革步伐,全市有6个县市承担了国家级、省级17个项目建设试点。齐河县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会资本引入大田粮食作物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试点之一,禹城市成为全国农业水价改革综合试点县,武城县成为国家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些水利改革的特色经验。2015年7月份、10月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7家中央主流媒体联合采访组两次到德州,采访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
借得东风乘势起,勇立潮头竞风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共同期待,广袤富饶的德州大地,将要挥写更加气势磅礴的治水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月6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