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水利“十二五”系列报道之六:旱塬拔“穷根”
项目区农民在收获供港蔬菜
大型时针式喷灌机在进行水、药、肥一体化作业
深秋季节,六盘山区层林尽染,秋风瑟瑟。原州区中河村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里一片绿色,村民正在收获最后一茬油菜。
“要不是2万元装入腰包,怎么也不敢相信种菜能收获这么多。”当地农民这样感慨。节水灌溉使3000亩撂荒地重现生机,村民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农忙田间打工,农闲进城打工,彻底告别了贫困。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原州区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水资源总量1.26亿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的13%,可利用总量0.93亿立方米,利用率77%。。县水务局节水办工作人员介绍:“原来每年分配黄河水4800万方,现在2400万方,水指标压缩一半,耕地面积又加大,面对这一矛盾,必须走节水灌溉之路。”
原州区认真总结各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取得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打造“宁夏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和“宁夏生态农业示范区”目标,着力转变节水灌溉方式,着力挖掘灌溉供水水源,累计建成各累调蓄水池45座,总调蓄能力达到530万立方米,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24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30万亩,实现了节水灌溉方式从以滴灌为主向滴灌、喷灌、微喷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转变,灌水水源从以地下水为主向地下水、地表水、扬黄水综合利用的转变,有力促进了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形成了以福银高速公路为轴线,南北连片延展,东西顺次展开的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带动了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枸杞等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收效果经对比测算,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马铃薯种薯亩均产量可达2500公斤以上,产值达4000元以上,蔬菜亩均产量可达5200公斤,产值在6000-10000元之间,枸杞亩均产量达200公斤,产值在6000元左右,与大水漫灌条件下种植葵花、玉米、小麦等作物亩均产值1000-1500元的收益相比,效益成倍增长。
节水灌溉片区的部分农民与土地的依赖关系得到“松绑”,既可外出务工,也可接受龙头企业的雇佣,变“农民”为“农工”,多渠道增加收入,从而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原州区实施节水灌溉的各种作物平均节水幅度为45%,30万亩高效节水作物通过节水灌溉每年可节水3000万立方米,利用节约下来的水量可扩增灌溉面积15万亩,相当于引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新增了一个“扬黄灌溉工程”。
随着节水灌溉的全面实施,常年制约农业的瓶颈被打破,农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实现了规模化布局、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有机枸杞三大特色产业由此崛起。原州区先后被授予“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宁夏首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区)”等称号。
西海固地处宁夏中南部,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当地群众人均占有可利用水量仅51立方米,加之大水漫灌的落后用水方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增收困难。
这里是全区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民生水利建设主战场。2010年以来,宁夏水利厅累计安排水利资金30多亿元,加快实施了一批事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重点水利项目,全力推进固原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和水质,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扶贫攻坚战役中,奏响了壮美激情的乐章。
——投资12.6亿元,建设旱作基本农田36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万亩,实现了用水方式革命性转变。
——投资7.84亿元,实施清水河和苦水河治理及葫芦河、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完成1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有效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变被动单一抗旱为主动应对,确保了大旱之年未发生水荒。
——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5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4平方公里,治理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彭阳县被评为全国十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之一。
一组多么令人激动的数字:“十二五”期间,宁夏固原市贫困人口由50.1万人下降到34.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2.8%下降到22.4%,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77元到6395元,扶贫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月4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