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水利“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二:点睛“塞上江南”画卷
宁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为全国一面旗帜
入秋以来,又一轮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热潮在塞上大地掀起:村村镇镇的沟、渠和农路上党员干部和群众挥锹奋战,修葺一新的沟渠纵横交错在乡村田间延伸,大型机械轰鸣隆响过后,是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
一幅沟相连、渠相通、田成方、林成网、粮满仓、果满园的塞上田园锦绣画卷,正在缓缓铺开。
聚焦民心:畅通“命脉”迎丰年
10月24日,平罗县渠口乡分水闸村新挖的农沟两侧稻田已丰收入仓,宽大的454式拖拉机在乡间新路穿梭。
“过去盐碱重得很,我那40亩稻田平均亩产800斤。通过整治,今年亩产达到了1100斤,亩均增收500元。”说起分水闸村10队村民龚民千说,今年,他又承包了30多亩地种植水稻,全部获得了丰收。
“春天黄水汪汪,夏天白碱茫茫,风吹白土扬,张口吃碱粒”。这是当地群众对盐碱地的形象说法。宁夏银北地区地势平缓,排水困难,曾有盐碱地面积1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5%,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3年8月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顺应群众呼声和要求,启动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骨干排水工程治理项目,对排水干沟、支干沟、支沟进行宽辟,深挖,并结合“土工格栅+干砌石、柳桩草土护坡”的砌护形式,有效解决了淤积滑塌问题。盐湖沟及配套的盐湖建设工程为古老灌区畅通“水脉”,通过水利工程、农技、生物等不同改良措施建成的“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蔚然成型。
根据宁夏水科院观测,治理后干沟水位降低0.6米左右,支沟降低0.3米左右,排水周期明显缩短,项目区地下水位较治理前下降0.3~0.5米,土壤脱盐率达7%左右。改良后水稻亩均产量提高9%,小麦亩均产量提高7%,玉米亩均产量提高16%。
截至目前,共完成骨干沟道治理105条646公里。占计划任务的66%,支干沟19条251公里,占计划任务的89%,支沟80条310公里,占计划任务的50%。沉睡多年的38万亩盐碱地焕发勃勃生机。20多万农民实现了期盼多年的增产增收梦。
银川市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环境差、“龙须沟”、“断头路”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农建重点,一次性解决求实效。通过“挖大沟,大挖沟,挖深沟”,集中整治堵塞淤积严重、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的东干沟、第一排水沟等骨干排水沟75条357公里,有效解决了25万亩农田排水“肠梗阻”问题,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25万亩,大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效益。
在灌溉面积逐年增加、用水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全区粮食产量由2009年的340.7万吨增加到2014年377.9万吨,实现了粮食产量11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4108元增加到2014年的7673元。
树立样板: 做活节水大文章
“多年来,我们种玉米都是大水漫灌,每株都要挖个坑施肥。今年,村里搞玉米水肥一体化试验,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农民不用操心浇水、施肥、除草了。”
盐池县花马池镇田记掌村村民李双说,实施节水灌溉后亩均可增产100多公斤,节水180多立方米,增效300多元。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县按照节水扩面,以水定规模的建设思路,在扬黄灌区、渠道沿线及库井灌区实施老灌区节水改造、旱地节水灌溉设施配套,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万亩。该县加大对重力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的推广力度,采取凭票购水、以水定亩、划分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加快水权转换,进一步改善扬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节水、调水、开源,将沟渠整治、道路整修、庄点美化、生态绿化综合打包,全面整治山、水、田、林、路、庄、实现了县县有亮点、镇镇有精品。
北部引黄灌区以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节水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灌溉渠道改造和排水沟道清淤整治,围绕发展现代节水农业,进一步完善灌排体系,推进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
中部干旱带结合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规划,围绕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在扬黄灌区加快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旱作区实施覆膜保墒和高效节水补灌,推进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
南部黄土丘陵区以当地水资源涵养保护和合理开发为中心,围绕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加快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和库坝窖池水资源联用体系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加快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
全区累计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9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69万亩,每年回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16万亩,农田灌排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
引黄取水量由2009年的65.06亿立方米减少到2014年的61.61亿立方米,耗水量由2009年的36.79亿立方米减少到2014年的32.2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47。在灌溉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减少了引黄水量,保证了农业灌溉。
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8处,解决了139.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7%。有效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健康水平。
宁夏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食作物向瓜果、蔬菜、饲草、药材等节水高效型产业转变,硒砂瓜、马铃薯、设施蔬菜、枸杞、酿酒葡萄等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深秋的银北大地,充满收获和激情。
10月16起,石嘴山市组织72家部门、企事业单位的2543名机关干部,到今秋农水建设主战场的平罗县渠口乡金桥、银星、红阳村,头闸镇邵家桥村,姚伏镇高荣、曙光、永胜村集中参加农田水利挖沟义务劳动。两天酣战下来,共完成新开农沟12条,长5.8公里,清淤农沟57条,长10.95公里,人均挖土方30立方米,工完成土方7.63万方。
全区“从严从实抓落实,大干实干 100天”活动启动后,领导不间断督战,乡镇“一把手”挂帅上阵,广大干部群众与时间赛跑、力争上游,持续12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活动迅速在全区范围全面展开。
宁夏坚持行政推动、项目整合、以奖代补、群众参与“四轮驱动”,大搞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实施沟渠田林路庄综合整治,有效缓解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和环境差,实现了组织、机制、投入、质量、效益上的新突破。
自治区财政每年投入“以奖代补”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五年共安排以奖代补项目资金1.66亿元。各市(县、区)也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农建工作突出的乡镇、村组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奖励资金逐年增加。“黄河杯”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助推器”。
把组织群众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相结合,投工与筹资相结合,人力与机械施工相结合,村队组织形式与协会参与组织形式相结合,强化引导和组织。对于村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强化引导和组织,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
宁夏以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各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组织牵头,按照“统一规划,统筹项目,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片治理,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各市县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具体措施,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与干部考核任用相挂钩,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组织保障体系,强化行政推动。五年里,全区干部职工参加农建义务劳动260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12月28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