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旗渠精神,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是古老的,很难说清它形成于何时,从天地玄黄到宇宙洪荒,它便在那里,塑造出我们的文明,但黄河又是新锐的,160多年间,它推进着海岸线,让华北平原多出2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黄色与蓝色的交界就在眼前,人们终于可以在最合适的地方诵读那首最早记住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再次回望中原大地,自有中华,它便在中心。滚滚黄河水孕育了平原大地的特有黄河文化, 也塑造了我们中华儿女敢于创造,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考察。站在红旗渠青年洞前,总书记说了这样一段话:“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番铿锵话语,指引着广大青年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这背后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青年洞被称为“红旗渠咽喉工程”,因凿洞民工由优秀青年群体组成,故取名为“青年洞”。当时,由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上凿出“天河”,将红旗渠渠线延伸了最艰难的616米。青年洞也成为青年建设者奋斗青春的见证。
创造人间奇迹的红旗渠,至今还流传着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们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动人故事——
“如果修渠不成,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26岁就担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建议引漳入林,面对质疑和反对声,他许下铮铮誓言,最终带领当地人民修成了这条“幸福渠”;
27岁的工程技术骨干吴祖太,一心扑在建设工地上,与妻子办完婚礼仅4天就返回工地,在勘察隧洞时不幸牺牲;
30岁出头的排险队队长任羊成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冲上悬崖排险,腰间勒出的血痕久而久之磨成老茧,就像一条缠在腰间的“带子”;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的红旗渠,已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它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吾辈青年当坚定信念,传承红旗渠精神,争做新时代的领跑人。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是红旗渠精神的源头活水。黄河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红旗渠精神所内含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具象。正是从黄河所生发的农耕文明,使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成果,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文明基因。治理黄河水患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渊源,数千年来中原先民在与黄河水患的无数次抗争中体现出来的超人智慧和奋斗精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张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而我们身处时代的洪流,尽自己的一份力,担应有的责任,也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