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甘雨随车 治贪兴水--记封丘廉政人物百里嵩
百里嵩(公元159--224年),字景山,为徐州刺史。东汉末年陈留郡人,即今河南省封丘县冯村乡吴村人。他21岁举孝廉,37岁佐朝廷为中书舍人,52岁(建安十六年)从京师调往徐州。任徐州刺史时,公正廉洁,关心黎庶,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并施以轻徭薄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成为百姓赞颂的清官,被当地官民奉为“使君”。
离京赴任 甘雨随车
据《后汉书》记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百里嵩放弃京城优越的生活,从京师赶赴徐州刺史(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州刺史,相当于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任上。期间,徐州一带曾遇到一次特大旱灾,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他体察民情,找水源,挖渠引水,百里嵩巡视辖属各县,其所到之处“遽甘雨辄澍”。因东海等3县地处偏远,百里嵩没有到达,干旱依旧。有老乡告泣,“人等是公百姓,独不迂降”,于是百里嵩不辞辛劳,又赶往东海等边远山地,百里嵩车马过处,甘雨立降。百姓把那雨叫 “刺史雨”,甘雨随车一词便由此而来。
勤政爱民 治贪兴水
相传,东汉末年,徐州全境遭受百日特大旱灾,土地龟裂,庄稼绝收,民不聊生。地方官吏却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逼得百姓没有活路。京官百里嵩,请命出任徐州刺史,一心解救苦难百姓。他微服私访,命手下暗中调查地方官吏的罪行;他走遍徐州全境村落,访民疾苦、勘察河道、寻找引水口、带领水工绘出引水图。为筹措开渠引水所需费用,他恨不得连夜进京,上报朝廷,下拨银两。只是,朝政被政敌所把持,为此陷入两难境地。忽然闻报,下邳郡太守带着二十万银两偷偷进京贿赂上司。百里嵩截获贪官脏银,并连夜审案,将贪官打入死囚牢,脏银用于开渠引水。百姓深受感动,纷纷加入了开渠引水的行列,开渠引水工程很快完工通水,解除了徐州绝大多数郡县的大旱灾。东海等县,因为山势高,没有渠水灌溉,百姓请求百里嵩前往视察。也许,上天是被百里嵩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行动所感动,百里嵩的车走到哪里,哪里就下起了雨。这样,也就解除了东海等县的旱灾。于是,留下了一个“甘雨随车”的传说。他死之后,被百姓尊为“雨神”。
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为了进一步活跃文化市场,以他为国为民不为己忧国忧民不忧己的精神创作完成了豫剧《大汉贤臣百里嵩》,演出效果反响良好。
射箭为冢 庙岗由来
当地有一个传说。话说百里嵩晚年,积劳成疾,身体孱弱,回乡探亲时,在封丘王村乡前马台和后马台之间人困马乏,路边有一口井,一老妪正在井边浆洗衣物。百里嵩上前乞水饮马。那老妪说,这马好肥呀,象泥捏的一样。泥捏的马只在庙宇或祠堂里有,百里嵩意识到可能自己大限已近。饮马后再上路时,便张弓搭箭,向前射出,心想,箭落处便是自己葬身之处。走到庙岗村头时,他看到了自己的箭,这位老人便倒毙路旁。是时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雨如注。风雨过后,百里嵩倒毙处已成一座坟丘,形如平地冒出的高高大岗,随称之为“冒岗”。当地百姓后来知道是爱民如子的百里嵩,便建祠修庙,自发四时祭奠祀奉,后因谐音和敬意称之为“庙岗”。
廉能相承 后人传颂
百里姓源自姜姓,以祖名为氏。家贫,曾至齐,遭弃用,又至周,仍不为用。后归虞,官为大夫,以佐君主。后虞被晋所灭,奚就成为奴隶,因秦穆公向晋求亲,奚也作为随嫁品送往秦国。奚不忍其辱,故中途逃去了楚。复为楚国奴役,秦穆公得知,当时他正招贤纳惠,就用五张羊皮赎回奚(后世称奚为五羊大夫)。秦穆公与他讨论之后,发现其果为贤才,封为大夫。奚感知遇之恩,力扶秦,使秦成为举足轻重的霸国之一。后世敬其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国百里,为姓氏。相传他死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百里奚在当时是其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通志氏族略》载,“秦大夫百里奚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故百里氏后人奉百里奚为百里姓的得姓始祖。因此,百里奚被百里姓氏尊为始祖。
百里姓宗祠通用联—
忠谋霸国;
甘雨随车。
饭牛清风,荣拜上卿之位;
随车甘雨,隆称刺史之名。
两个对联的上联典指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与蹇叔、由余等人共同辅助穆公,成就霸业。下联典指汉代封丘人百里嵩,任徐州刺史时,正逢天旱,他巡行所经之处,甘雨随车而下,当时人称“刺史雨”。
现在封丘县城东北5里的庙岗村的“使君祠”即百里嵩的庙宇,创建于元代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明、清朝都有维修、重修。现存石碑四通,最早的一通系金代,其余三通碑系清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王赐魁用青砖包修使君墓,建立了围墙。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墓呈八角型,尖顶……墓顶有一棵柏树……墓前有墓碑一通……为清嘉庆三年立。”(《封丘县文物志》)
清嘉庆帝御笔亲撰河南衡家楼新建神庙碑记,满汉对照双文碑两通现存于使君祠。碑文用纪实的手法记述了发生于1803年,黄河衡家楼决堤事件,真实反映了黄河决堤的历史事实及清代应对水灾的政策措施。碑身呈坚长方形,青石质,高2.28米,宽1.21米。碑阳刻嘉庆皇帝汉文馆阁体楷书,计26行,1034字。
大殿内“千里秋成”慈禧太后御笔匾额一块,彰显出对百里嵩君的认可。整个建筑保持着晚清建筑风格,2021年12月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为封丘一大名胜古迹。
明朝监察御史詹雨一次到封丘公干,游使君庙,兴之所至,为诗一首《题百里嵩》:
使君到处沛甘霖,德政昭孚信有神。
郑卫遗黎殊渴甚,泽民何处觅斯人。
清康熙十七年夏天大旱,知县王赐魁为民所急,舆公(百里嵩)像祷雨,果然灵验,欣然为文记之,并因之赋诗。文题为《百里公甘雨记》,录于下:
康熙十七年,岁次戊午,仲夏亢旱,田禾焦枯,魁司民牧,不胜深忧,于是月二十五日,步祷公祠。土人舆公遗像,曾不移时,大雨滂沱,环封霑足。三秋大熟,万姓腾欢,皆神之功。谨约略镌石,以传不朽云。
其诗题为《百里使君庙祈雨》:
千载英灵呼应随,争传百里使君祠。
昔称徐沛循良吏,今作乡邦雷雨师。
俎豆苾芬歆黍稷,旄倪伏腊荐牲牺。
爰知魃虐嗟艰食,每藉甘霖苏槁菑。
报德同心崇庙貌,敷功无斁勒丰碑。
时来瞻拜频相祝,长为平丘厚保厘。
附录:
《谒百里使君庙》
知县 王赐魁
食报在斯民,仪型汉老臣。
流风怀百里,膏雨沛千春。
遗庙虽由旧,丹青俨若新。
丰碑重勒石,古墓未荒榛。
享祀年年洁,桑麻岁岁匀。
甘棠犹含召,芃黍敢忘郇。
保障功非浅,讴歌情亦真。
莫言芳躅远,原作盛名邻。
义宁知州张鸣珂(1829—1908浙江嘉兴人)游览封丘县使君祠时曾写《游百里使君祠怀古》
徐州勋业已成空,故老犹传百里嵩。
下马向人访旧宅,独留祠冢月明中。
七言律诗
绝境朱丹新栋宇,深山灵响杂蚖蛇。
黄金地底应千岁,甘雨人间几万家。
西域不劳方士咒,南州重识使君车。
老农争赛丰年社,古木萧萧自晓鸦。
送陆云士为郏令时令兄荩思仝往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邑有峨嵋胜地偏,到时风物正清妍。
千回汝水秋林外,百里嵩云晓幔前。
定鼎迹存馀王气,登台乐奏想当年。
联翩二陆多能事,应有新诗洛下传。
诸多文人墨客为这位为民清廉的刺史写下诗词对联,传颂于民间后世。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