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保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成功实践
陕西水保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成功实践
随着威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的工业点源污染问题的初步解决,由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所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面源污染?2008年,这一问题就引起了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的高度关注。之后,在局长张秦岭的亲自策划和主导下,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一方面与西安理工大学联合启动了“丹汉江水源区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安排专项资金,从面源污染防治入手,大力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面源污染防治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探索出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流域示范的生态清洁流域技术体系,找到了解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的新路子。
严峻挑战:
面源污染占到丹汉江水体污染的70%以上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保证“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担就落在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的肩上,其中陕西的担子最重。因为陕西省陕南地区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流域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的65.9%;境内丹江和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
由于该区域地处秦巴山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地质构造复杂,加之暴雨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省内面积仅占长江流域面积的4%,但输沙量却占到长江流域的12%,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与水土流失相伴而生的面源污染也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据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资料,在陕西省丹汉江COD排放量中,点源污染仅占25.5%,面源污染已经占到总量的74.5%;氨氮排放量中,点源污染占15.1%,面源污染已经占到84.9%。就水体的安全隐患来看,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水土流失引发的泥沙问题,将长期困扰着水环境条件的改善,诱发其他一系列灾害的发生;二是由农业生产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三是水源地长期积累的生活垃圾以及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多;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形成的面源污染呈上升趋势。而水土流失作为重要载体和后三个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控制面源污染,是陕西省水土保持局面临的一个新的严峻挑战。
面对挑战,是知难而退,墨守成规,继续沿用传统思路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还是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新路子?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用六年来的不懈努力给出了肯定且强有力的答案。
科研攻关:
为防治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面源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多样,分散隐蔽,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因此如何防治面源污染既不能照搬别的地区的经验,也不能靠拍脑袋,必须把决策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之上。基于此,2009年6月,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与西安理工大学联合启动了“陕西省丹汉江水源区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科研项目。其目的就是要在国内外对面源污染研究的基础上,用最先进的理念、方法,科学认识面源污染问题;找到和发现并掌握面源污染发生的机理,运行的规律,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之上提出科学的、全面的防治方略。
课题组围绕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非点源污染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非点源污染变化和迁移过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传统水土保持措施控制非点源污染效果、生态清洁型流域技术措施体系等方面,分大中小三个尺度,对丹汉江干流、六条小流域、30多个小区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先后动用2个大专院校,六个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投入2000多万元的资金,开展近六年的连续监测,采集了5万多个土样、水样,分析化验取得了60万多组数据,深入研究了丹汉江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机理,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等。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面源污染主要根源在于农村群众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面源污染具有按径流汇聚的规律性;同时还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分散性、多样性特征等。课题研究认为,防治面源污染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必须要把面源污染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整治,与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良的生活观念等紧密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课题研究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防治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指导:就是要在污染物产生的根源上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要在污染物迁移的路径上,用工程的、生物的办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不断滞留、消解、吸纳各类污染物,使其难以进入水体,将污染源消化于各个小流域内,保证小流域出口水质达标排放。
大胆探索: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成功实践
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思路,2010年以来,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结合丹汉江流域水土保持与非点源污染调控机理课题研究,开展以面源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成功探索出防治面源污染的新路子。六年来,在水源地24个县(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9条,总投资1.18亿元,其中省级投资达7917万元。
石泉县杨柳生态清洁小流域无疑是29条流域中最突出、最为成功的一个。该流域位于石泉县城北5公里处,属于饶峰河的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12.27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面源污染面积6.16平方公里。2012年,全流域共有236户、963口农业人口,各业总产值454.03万元,人均纯收入4715元。2012年以来,在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流失补偿费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从水土流失防治、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六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平方公里,面源污染治理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为预防农业面源污染而建设经济林果面积达90公顷,扶持农家乐6户,建成各类道路21条、7公里;为治理农田中化肥农药污染,新修水平梯田22公顷,建设稳定塘4口,6500立方米,排水沟渠3.4公里,水窖7口,石质谷坊17座,植物过滤带630米,水草沟4000米等;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建设潜流式无动力人工湿地19座,总容积855立方米,铺设主干管道2000米,支管520米,解决了127户、487人的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为解决垃圾问题,扶持院落整治示范户5户,美化村容村貌1个自然村,建设垃圾池3座,摆放垃圾箱25个,投入垃圾清运车1辆。
石泉杨柳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措施的针对性和综合性,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径流汇聚为主线,针对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路径层层设防,分级过滤降解,使水土保持措施真正实现了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其次是在化肥农药污染物的控制中,将减量化放在各项措施的首位,从源头上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用低污染产业替代置换高污染产业,建立绿色无公害的生态清洁产业园,并结合园区建设带动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是坚持把宣传教育培训群众当做一项硬措施,抓出实效。水土保持法制宣传墙、面源污染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墙,漫画、标语、口号进村入户,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寓教于乐,既提高了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又美化了村容村貌。
展望未来:
建设生态清洁流域将成为“丹治”三期的重中之重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上的成功实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2014年11月,水利部、国家南水北调办紧急在汉中市召开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推进会”,会议总结了陕西等地在“丹治”二期工程中开展生态清洁流域、防治面源污染的经验,并要求:在“丹治”三期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中,要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并加大国家投入。
会后,陕西省水土保持局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具体措施。抓紧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坚持把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防治面源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项目布局、措施配置、年度任务、投资估算等逐项进行细化落实。计划每个重点县至少建设2到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一般县至少建成1到2条,力争全省建设6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进一步总结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为有效防治丹汉江流域面源污染,实现“一江清水永续北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陕西水保局 李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