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之水:汇聚乡村振兴澎湃之力
卫星拍摄的夜景图显示:珠三角是我国显著的高亮地带,而环绕珠三角、以农业为主的粤东西北,亮度却弱了不少。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在全国第一大经济省份,半数以上的市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面临的一大难题。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强调,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力度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如何发挥乡村优势,凝聚起振兴的内在动力?田以水为脉,村以水为魂。在广东省水利厅厅长许永锞看来,关键在于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多地解决老百姓所忧所盼所想。近年,广东以水为突破口,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扮靓乡村环境,激活农村经济“造血”功能,一幅以水为墨绘就的南粤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水当先 撂荒地上建起农业示范区
“住在黄龙莫相关,三年逢涝两年旱,一年芒种夏至时,看到收成又断餐。”在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一段顺口溜让75岁老人曾群回忆起过去饱受水灾害的无奈和艰辛。干了一辈子村支书,若在过去,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一项总投资达1.2亿元,集果蔬种植、采摘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汉光超顺现代农旅园(黄龙基地),就选址建在曾因地势低洼、易涝易旱而撂荒的680亩土地上。作为基地总经理,张文超坦言“曾收到过朋友的告诫和劝阻”。但当朋友受邀来实地考察后,终于放心了。的确,比起一般农作物,果蔬的附加值更高,但也更“娇气”——旱不得也淹不起。是什么让张文超大胆投资,又让朋友态度逆转?这源于201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一项决策部署——实施中小河流治理。
不仅是黄龙村,广东中小河流众多,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河床坡降陡落差大,加之沟河淤积,杂草丛生,一遇台风暴雨,极易引发山洪灾害,不少村庄因水而困。中小河流治理,直接关系着乡村的发展之基、振兴之源。2014年,广东决定在防洪问题最突出的山区五市先行先试,计划投入159亿元,在2015—2020年间对集水面积在5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进行治理,重点解决河道行洪通畅问题,提高流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流经黄龙村的矮车河,由此列入2015年度治理范围。五华县水利局总工程师何定标介绍:“沿河6个村庄集中开展综合整治,通过拆除涉河违建、河道清淤、固岸防冲等措施,河道防洪能力大大提高。”虽然2018年先后遭遇“18·8”特大暴雨洪水以及“百里嘉”“山竹”等超强台风,但治理后的矮车河行洪顺畅,保护了沿河的村庄农田,经受住了暴雨洪水的考验。
深秋11月,矮车河清波安澜,贯穿园区而过,一侧是种植着无花果、蓝莓、杨桃等400多亩的果蔬基地,另一侧是田园风格的别墅群、酒店、美食城,园区同步推进种植、旅游、果蔬深加工等,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果没有矮车河的治理,不可能把基地建在这里。”长期从事农业投资,张文超比任何人都明白水利的重要性:“目前项目一期已经投入6000多万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以水为支点撬动产业兴旺,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300多户农户的撂荒地折算成资金入股园区,200多人进园务工,其中44户贫困户以务工或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了收入,实现稳步脱贫。34岁的村民何金友,每天早晨打理完家务,便到农旅园餐厅上班。在相继经历了儿子、公公大病后,她辞去深圳玩具厂的工作,回到村里照顾家人,生活曾一度陷入困难。“幸好家门口有份工作,顾家挣钱两不误。”何金友心里充满感激。
最美乡村富乡亲 贫困村的“美丽”嬗变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村里的沟塘渠系,一头连着田野丰收的希望,一头连着美丽乡村的气质。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石窟河畔,昔日荒芜的沼泽地,如今变成村里的湿地公园。走在木栈道上,草坡自然起伏,林木错落有致,石阶凉亭点缀其间,清澈如镜的水面留下蓝天白云的倒影。“在保防洪安全基础上,尽量保留两岸树木,能不动的就不动,尽量使用本地生态材料,比如开挖出来的淤泥石块用来固岸,或者堆成自然草坡,这样既节省成本,又保护生态。”蕉岭县水务局局长古育辉说。
与常规治理不同,广东在农村河湖水系整治过程中,不仅考虑农田灌排顺畅和防汛减灾效益,还融入生态治理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开展系统治理,尊重自然,维护河流自然形态,满足人们亲水需求,实现安全、生态、景观的综合效益。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固然重要,但若要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需要在管护上下大气力。广东省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参照街区、道路治理模式来抓河湖管护,以“五清”攻坚行动和“让广东河更美”行动为抓手,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九岭村村委主任徐文坚还是礤背河村级河长,平时工作再忙,他也坚持每天清早去巡河监管:“看看垃圾处理了没有,水会不会被污染,有问题要及时解决。”
走在村道上,青砖黛瓦白墙木窗,干净整洁,处处是景;走在田野上,清澈的渠水汩汩流淌,荠菜苗刚冒出头,枯萎的荷花傲然不屈,格桑花已接力盛开,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九岭村作为过去的省定贫困村,如今美丽嬗变,成了“网红村”,不仅获得国家生态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光荣称号,还创办美丽乡村培训学院,成为广东第一所以培训“三农”实践人才为目标的机构,吸引各地来“取经”。
良好的生态环境,唤醒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催生了美丽经济。玖岭寿莲、千亩淮山、石觚培植、富硒小麦等一批产业基地相继落户村里,九岭村还突出客家、寿乡两大主题文化,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村庄发展装上“新引擎”。新业态在农村扎根发芽,村民们捕捉到农村洼地价值即将崛起的气息,积极投入到基地各项服务中。正如徐文坚所言:“一旦插上了‘美丽’的翅膀,乡村振兴就有了腾飞的内在动力。”如今九岭村村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2.1万元跃升到11.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以前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4000元,如今已全部脱贫。
提质升级再出发 荒山的绿色蜕变仍在继续
卸下沉甸甸的果实,漫山遍野的柚子树伸直了腰,一派盎然生机。沙田柚的丰收,让村民汤煌坤脸上满是喜悦。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山。“过去山塘年久失修,蓄水有限,水上不来,村民只能在山下种点农作物。”村支书汤国永介绍,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后,村里成立了村级水利协会,县里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确权颁证,明确了协会的管护主体责任。随着设施和管理不断完善,村民积极性很高,高山村的柚子都“上了山”。自从承包了柚子园,汤煌坤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到村里,帮着打理。“现在旱涝保收,今年同比增产6万多斤,年收入预计可增加8万元。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孙女。”汤煌坤笑着说。荒山有了水塘,水塘有了管护,源源不断的活水带来了希望,更多的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源于对传统治水理念的升华,以及补齐短板的智慧和决心,越来越多的河流、湖库、渠系恢复原有的功能,重新焕发生机,不仅解决了农村防洪供水的大问题,还成了村民享受自然、亲近自然的好去处,乡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期望正照进现实。黄龙村、九岭村、高山村……一个个村庄蜕变的故事,充分印证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都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广东正在紧锣密鼓编制《广东省农村水利治理规划(2018—2027年)》,预计年底之前出台,不折不扣地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一场聚焦解决农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三大水问题,提质升级农村水利设施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行动即将展开。既重顶层设计,又重实践探索;既精准发力,又统筹施策,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水利举措正稳步推进:将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纳入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考核方案,力争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供水保障体系;复制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推广至全省其他16市,从2018—2022年投入170多亿元,实施第二期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提升全省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河湖水环境保护监管,高标准起点规划建设谋划广东万里“碧道”工程,作为下一阶段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向“有实”转变的重要抓手,打造水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源于水的滋养,南粤大地将焕发勃勃生机,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激越篇章。
评论 |
|
淄博河务局储备中心持续完善仓库.. | |
连日来,储备中心持续完善仓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运营管理。为确保消防系统发挥正常功能,储备中心.. |
热门文章
淄博市局获评2024年
近日,省局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考核结果,淄博黄河河务局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