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暴雨就内涝,说好的“海绵城市”呢
7月11日,一场大暴雨,让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现了原形。严重的内涝,使得这个内陆城市彻底开启了“看海”模式。
“一座你现在来了可能就得游出去的城市”“一座坐船已经out、得坐铲车的城市”……网友的“造句”,让人一展笑颜,却也透着无奈。
其实,不光成都是这样,国内的很多城市都有着与成都相似的“看海”经历。平日里看花是花、看草是草,大道如砥,楼宇俨然,一下雨就泡汤。街道可行船,小区能看海,不是说一直在致力于建设“海绵城市”吗?“海绵城市”在哪里?
早在2016年9月,有媒体报道,在当年过去的汛期中,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中,有19个出现内涝,有人因此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
尽管当时的住建部也曾刊文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还在加快推进云云,但现实的情形是,在暴雨面前,我们的城市确实脆弱不堪,近乎不设防。
即以此次市民“被看海”的成都而言,同样也在规划将建设“海绵城市”。去年亮相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至2035年)明确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据四川在线报道,从2015年开始,成都市就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然而,美好的畅想言犹在耳,一场暴雨就把城市搞得一片汪洋。
根据相关表述,“海绵城市”寓意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从国内城市目前的情况看,一下雨就“看海”,板子不能打到“海绵城市”上面。问题的症结仍在于建设并不到位,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城市生态系统。也即,问题不在于“海绵城市”的理念不好,而在于很多城市所谓的“海绵城市”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并未形成真正的水体循环。这样,雨水稍微大点,就必然会发生内涝。
此前媒体质疑,湖北省武汉市投入130亿元、河北省邢台市投入70多亿治水仍不免内涝,值得追问的是,这些钱究竟花在了哪里?是去建设那些矗立在街面上的形象工程,还是花在城市地下的管廊建设、花在街心花园、居民小区等不经意但必须统筹考虑的角落?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单纯指责“海绵城市”没有发挥作用,显然是不公平的。
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推进区域整体治理;建立工程项目储备制度,避免大拆大建;实施雨污分流,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保护与生态修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这些都做到了吗?
如果这些内容依然停留在文件里,或者只是写在规划里,并没有得到落实,或者根本就不打算落实,而只是在城市搞出若干个漂亮的“示范区”,那么,城市内涝也就毫不奇怪了。
诚如有关部门所言,海绵城市建设当然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但公众理解、媒体宽容的前提是,城市管理者切切实实地在下力气防内涝,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妨问问,你搞得真是“海绵城市”吗?
频发的城市内涝一再戳穿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虚妄、敷衍,乃至玩概念的毛病。必须明白,面对来自大自然的不测风险,任何侥幸与虚浮都是靠不住的,唯有广泛听取意见、开门决策,并坚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真正将城市当成一生命体去打理,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雨季刚刚开始,成都的“看海”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开始。接下来,随着雨情的转移,会有更多的城市面临考验。如何通过暴雨的大考,让城市安然度汛,确实不轻松。
评论 |
|
淄博河务局储备中心持续完善仓库.. | |
连日来,储备中心持续完善仓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运营管理。为确保消防系统发挥正常功能,储备中心.. |
热门文章
淄博市局获评2024年
近日,省局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考核结果,淄博黄河河务局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