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门城”大江流

更新时间:2013-11-20 21:39:16 来源: 作者: 浏览1642次 文字大小:

“三峡门城”大江流

 

汹涌长江如野马凌空,长啸嘶鸣,穿越三峡,在宜都荆门山下放蹄阔步,以博大雄壮之势,浩荡东去,直奔大海。临大江天堑,扼楚蜀咽喉,宜都被称为“三峡门城”。

宜都地名取意“宜于建都”,是一座有着2144年历史的古城。三国名将张飞、陆逊曾为宜都郡太守。晚清学者杨守敬、开国上将贺炳炎、现代天文学家李启斌等一批鸿儒英才诞生此地。李白、杜甫、苏轼等文人墨客曾留下赞美宜都的诗篇。

史前遗址   鲟鱼摇篮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十五岁的李白乘舟出蜀,仗剑远游。穿三峡,至楚国,首站宜都荆门山。荆门山与江北虎牙山对峙,形成一道门。过此“天门”,长江流入江汉平原。此情此景令诗人写下这首境界宏阔、气势非凡诗作。

早在大诗人之前,此地便有人类生活的足迹。197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荆门山下长江岸边城背溪或临近的山头上(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一带),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动物遗骸、稻作遗存,距今约7000多年。是湖北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确证那时人类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从事农业与狩猎或渔猎,繁衍生息了。城背溪遗址的发现,把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起始年代提早了1000多年,证明长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这里发掘出土的“中国石斧之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遗址分处长江两岸,有关水文资料对于治理长江也具有其宝贵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鲟鱼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珍奇、寿命最长的鱼类,出现在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目前世界现存鲟鱼26种。我国只有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等8个品种,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黑龙江水域中。鲟鱼躯体最长达6米,最重1000公斤以上,寿命长达150年。由于拦江筑坝、水域污染、酷渔滥捕等影响,鲟鱼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境地。葛洲坝电站截流后,上溯产卵的中华鲟被阻断在葛洲坝下,并在葛洲坝下形成了较稳定的也是迄今长江上唯一的中华鲟产卵场。国家将中华鲟和白鲟、达氏鲟“长江三鲟”定为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4月,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立,范围自葛洲坝下至枝江市芦家河浅滩,全长约80公里,水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2008年保护区范围调整为50公里,其中葛洲坝坝下20公里江段为核心区,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上游10公里江段为缓冲区,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下游20公里江段为实验区。调整的30公里江段为外围保护地带。成立了“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枝江市、宜都市各建一工作站,负责缓冲区内的保护和管理。十多年以来,抢救治愈误伤中华鲟近40尾。

同时加强对保护区环境监控,保护核心区水质环境。宜万铁路原设计方案穿江而过,为减少对中华鲟影响,最终改为架桥过江。近几年,宜昌市沿江新建了临江溪、丁家坝等4座污水处理工程。宜都市建了红花套、陆城、枝城3座污水处理厂,城区各种工业和生活废水全部集中无害处理后达标排放,以利于中华鲟的栖息、繁衍。组织大小增殖放流活动10多次,累计向长江投放大小中华鲟300多万尾。采取超声波跟踪、江底捞卵等技术,开展中华鲟科研活动。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的天峡鲟业公司摸索出鲟鱼产业化全套技术,成为全国最大的鲟鱼繁育、养殖、科研、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专业化企业,有效保护了鲟鱼这一珍稀物种,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韬武略  英雄辈出

宜都市府所在地陆城,因三国名将陆逊在此筑城抗蜀而得名。东吴占荆州,杀关羽, 刘备怒发冲冠。公元222年, 刘备把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太子,亲率大军征伐东吴,报仇雪耻。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直抵猇亭(今湖北宜都西北,猇音xiāo)。 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领五万兵马迎战。到宜都后陆逊按兵不动,双方相持半年。至盛夏,蜀军酷热难耐,沿长江边林中连片安营扎寨,前后长达七百里。古历七月初七,风高夜黑,陆逊趁机袭击,数万将士携茅草火种冲进蜀营,风借火势,火助风威,七百里连营一片火海,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幸亏赵子龙带刘备杀出重围,残兵败将逃至白帝城一病不起。史称“猇亭之战”或“彝陵之战”。陆逊名振三国,人们把原宜都郡的“夷道城”改为“陆逊城”。年长日久,又将“陆逊城”叫“陆城”。明钱塘名士彭颖曾留《陆逊城》诗一首:天意亡刘不可争,故叫孺子获功名,大星未陨原头夜,安得而今唤陆城。

万里长江奔腾放歌,百曲清江逶迤入画。两江交汇,如巨大“人”字,拥抱宜都一方沃土。我国江河交汇城市较多,而以“合江”名亭者举国仅三:四川成都、湖北宜都、湖南衡阳。宜都合江亭,建于唐代,距今1300多年。“二水合流,因建此亭”,“亭名合江者,以清江至此会大江也”。每逢夏季,宜都合江亭处便见泾渭分明奇观,长江浑厚泛黄,清江秀丽吐青,如夫妻相拥,似伉俪欢爱,游人莫不赞叹!清康熙版《宜都县志》载有《合江》诗一首:“忆昔过泾渭,二水分清浊。今作陆城游,双江同一渎。峡水激流黄,清江扬静绿。并道各朝宗,彼此不相属……”“离魂何处断,烟雨江南岸”。相传唐相路岩官场失意,贬居江陵时,心绪烦乱,曾西行宜都,到合江亭宴妓取乐,可见此亭风韵别具。合江亭屡毁屡建。今人于上世纪末复修亭阁三层,周围拓建滨江公园。及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一雄伟阁楼矗立“两江”合处,征万众民意,仍曰“合江亭”。
     亭西杨守敬故居,门扉迎面长江与清江。临水而居,智者乐水,故执着于水,钟情于水,水赋予杨守敬超凡的灵性,杨守敬让这片山水更加迷人。

2010年笔者去江西考察有两大发现,一是在庐山毛泽东别墅的书室里存放一本杨守敬著《水经注疏》;二是在婺源博物馆见杨守敬书法作品行书七言一对。毛泽东随行所带书籍有《水经注疏》,可见杨守敬在我国学界之地位。

杨守敬(1839—1915),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大藏书家。24岁中举人,42岁应召任驻日钦使随员。46岁回国就任黄冈教谕。64岁担任两湖书院勤成学堂总教长。曾任民国参政院参事。病逝后葬于宜都龙窝。其故居和墓地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守敬一生成就斐然,其舆地学被称为清代三绝学之一。他撰写、绘制了十余种历史地理著作和72幅历代沿革舆地图,与门生弟子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的《水经注疏》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科学巨著,对现代水利也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但限于当时国家南北分裂,其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部分注文有不少错误。郦书传至宋初已缺5卷,有的章节误简讹传,难以辨读。后明清两代学者虽有《水经注笺》、《合校水经注》等编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博采群籍,相互参证,正前人所误,补缺失所憾。其中《水经注·江水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段文字是对长江三峡生动逼真的描述,精彩绝伦,瞿塘、巫峡、西陵 “三峡”由此而来,为文人学士所传诵。

杨守敬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亦足睥睨一世,高居上座”(虞逸夫语)。杨在日本期间,有不少东赢学者名士登门讨教书法艺术,掀起一股“崇杨风”。他被誉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至今仍有“洋弟子”前来拜谒陵墓。杨守敬藏书数十万卷,海内孤本逾万卷。1926年,所藏之书移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荆江起点   沧桑丹阳

“枝城,涨、涨;城陵矶,落、落……”这是上世纪人们每天都能从广播里听到的水情预报。枝城、城陵矶等一些名不见经的小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流域各大城市齐名,为世人所晓。

长江过荆门山四十里后,一片沙洲(名:官洲)中流击水,长江在此分支,人们逐渐把沙洲南岸的古镇丹阳改称枝城。以下至城陵矶千余里江段九曲回肠,因经过古荆州而称荆江。1860年7月18日,长江洪水枝城流量达每秒10万余立方米,枝城北门口矶头冲毁,长江主泓南移,引起下游河势发生一系列变化。1870年7月20日,枝城洪峰流量高达每秒11万立方米,历所罕见,导致荆江右堤松滋段溃决。决口宽约两公里,人畜房屋顷刻荡然无存,百万良田一片汪洋,伤亡700万之众,故后人有“长江之险,险在荆江”之说! 枝城被定为荆江起点。

枝城历史悠久。上朔20万年前“九道河人”,下至春秋晚期巴楚“津乡之战”。春秋早期,楚国建都丹阳,然丹阳究竟在何处,城址迄今也未发现。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流行的是“安徽丹阳、枝城丹阳、秭归丹阳、河南丹淅”四种学说。丹凤朝阳,风水宝地,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县治从百里洲迁到枝城。沧海桑田,故国遗址,残迹式威。古城东西南北四门,现南门毫无踪影,北门唯一矶头临江,西门后人改建,不伦不类。仅城东幸存“小东门”,门坎三道石槽,平日行人通道,车辆绕行,汛时下闸,阻江水入城。1998年抗击长江大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枝城江岸凹缩成湾,江面回流成沱,江滨积沙成滩,故沿江一带俗称“沙沱”。古时江边有江岩相对成排伸向江中,形成一弯曲水巷,巷道甚宽,水深泊船,天然码头及避风之所,又名“石排”,渔家灯火,商贾云集。石排下三里,江滨有滩,时称入峡第一滩。滩立巨石,其形如鼓。江流急湍,浪击石响,其声浑重若鼓,因名“石鼓”。历代于此筑烽火台,设驿站,屯兵驻防,设关征税,税署官船多泊于邻江岛上,“官洲”即因此得名。只是石鼓和石排修建长江大桥及枝城港码头时被清除了。古城风韵所剩无几,但仍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誉。幸哉。

官洲是长江出峡后的第一个岛,面积不大,无固定居民,但宜都、枝江、松滋三地皆曰拥有“主权”。岛上银色沙滩一望无际,绿色植被四季长青,有白鹭、野鸡和野兔栖息,尤以拥有世界濒危植物——蔬花水柏枝而举世无双。该植物属三峡库区特有植物,群落面积3000多亩,核心密集区500多亩,目前自然繁育生长,高枝1.5米,幼苗不足10厘米,长势良好。

枝城位于鄂、渝、湘三省市交界。枝城长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中间铁路,两侧公路,同一桥面,是继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后,长江上架起的第三座公铁两用大桥(重庆系长江公路桥)。当年战备需要,国家建设焦柳铁路,使之成为炸不垮、打不烂的第二条京广战略运输线。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大桥设计方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桥全长1740多米,北接枝江顾家店青龙山,南连枝城白虎山,将焦枝和枝柳铁路连通。1971年9月大桥通车,庆典择12月26日毛主席的诞辰日,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主持剪彩。如今大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逐级上报后,可能升为省级或国家级文物。

桥通港兴,名振全国。如今枝城港是长江“三口一枝”四大煤炭中转港(武汉的汉口、南京的浦口、芜湖的裕溪口和枝城港)、“九大铁水联运换装枢纽港”和全国四大煤炭配送中心之一。枝城原为宜都县下辖镇,因其水陆交通便利,知名度反超宜都。1987年11月撤县改市,宜都曾称枝城市(1997年改称宜都市)。

枝城是宜都市的工业重镇。工业经济发达,环保势在必行。2010年12月,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全镇100%的生活污水实现了达标排放。

 

                                             写于2011年6月25日下午




杨守敬书院
合合江楼

枝城长江大桥

国宝中华鲟 鲟梦在天峡

沙坨老街

大桥黎明

万里长江 百舸争流

陆逊广场


世界濒危植物——蔬花水柏枝

作者:李广彦 来源:宜都水利局
  • 你是怎样来到本网站的
  • 网友博客或者空间进来的
  • 搜索引擎找到的
  • 朋友介绍的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