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排灌站 30年的选择
“夫妻”排灌站 30年的选择
在安徽省和县功桥镇丰圩村一带,一提起姚郭排灌站的鲁乐卫、江德枝夫妻俩,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姚郭排灌站也常被人称为“夫妻”排灌站,而这一称呼一喊就是30年。
缘定水利
1981年春天,刚到姚郭排灌站工作的鲁乐卫接到一个学习通知,要去县城参加青年职工水利业务知识培训班。期间,同期参加学习的姥下河排灌站青年女职工江德枝走进了他的视线里。一个月的朝夕相处,两个青年人的心走到了一起。当年的冬天,有情人终成眷属,俩人就在姚郭排灌站简陋的职工宿舍里举办了婚礼。此时,为了工作生活的方便,江德枝也调到了该站。姚郭站成了和县水利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夫妻站”。
俗话说水火无情,而排灌站就是一个与水火打交道的地方。“孩子出生后的那几年,汛期时都是外公来照顾她的。”几年间,眼睛不太好的老人家,为了照顾孙女,两次掉进电站的水池里,差点出了大事,吓得夫妻俩后来都不敢请老人家过来。说到这里,江德芝流下了内疚的眼泪。“1991年发大水,运行几天几夜的老机器突然出了故障,喷出的火花将孩子她爸的衣服都烧着了,我吓得哭了出来。”定神后的夫妻俩,连衣服都没换,立即抢修设备,数小时后,机器才恢复排水。“最麻烦的还是水泵叶轮被杂物缠住!”老鲁说,那就需要人趟着半米深的水,顺着水泵出水口向泵内爬进40多米清除。这个时候,妻子会在水泵口,一手拽着拴在丈夫身上的绳子,一手打着手电筒,还不时地喊着丈夫的名字确定是否安全。“进去后,打开叶轮上面的盖子,让水倒流带回杂物,稍不留神,人就有被带进叶轮的可能。”说到这里,老鲁不自觉地擦了擦头上的冷汗。
坚守信念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正是年轻人下海经商的高峰期,老鲁夫妻俩这么辛苦,却在这偏僻的地方一干就是30年。“我们不是圣人,也曾经动摇过。”面对疑问,老鲁笑着说。1990年前后,月收入合计不足500元的夫妻俩,对一家老小的穿衣吃饭,显得有点入不敷出。“那时,表兄弟们在外做小吃生意,每年都能挣上好几万。”看着他们日子过得艰苦,亲戚们找好了摊位,要他们一同出去经商赚钱,但姚郭站将陷入无人接管的现状让这夫妻俩打消了念头。“我们一家人暂时的困难和保障2万多亩农田收成相比,实在是太小了。”老鲁说,为了补贴家用,闲时,就在电站附近开点荒,种点菜,他甚至还学会了开三轮车,在节日期间载村民赶集,赚点零用钱。到了汛期,夫妻俩便又一头扎进机房,24小时轮流换班。
“最对不起的是小孩。”女儿鲁萍萍1985年出生,小时候,每年汛期不是让外公来电站看着,就是送到亲戚家寄养,直到汛期结束才接回来。汛后,看着来接自己的父母,孩子有时爱睬不睬,感觉很陌生,夫妻俩为此很伤心。“上中学时,看到别的同学都有家人接送,甚至陪读,我当时也怪过爸妈,但电站确实也离不开他们。现在想想,正是那时学会的独立,才让我在四年大学生活里更加自立。”现在已是中学老师的鲁萍萍笑着说。
选择无悔
江德芝已于去年退休,可早就把排灌站作为家的她依然帮丈夫忙着忙那的,“冬春两季维修时,我一个眼神,她就能递上我想要的工具,有点像外科医生手一伸,护士就知道递几号剪子一样!”鲁乐卫自豪地说。几十年的默契,让夫妻俩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不仅如此,闲不下来的妻子,还主动承担起前几年分来的几个年轻职工洗衣吃饭的事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老鲁说,近几年财政统发工资让他们的收入有了保障。“全县200多名基层水利人的职责就是让庄稼旱涝保收,既然选择,就要遵守,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在逐渐变好!我们夫妻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这30年值得!”
作者:汪国庆 来源:安徽和县水务局
评论 |
|
淄博河务局储备中心持续完善仓库.. | |
连日来,储备中心持续完善仓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运营管理。为确保消防系统发挥正常功能,储备中心.. |
热门文章
淄博市局获评2024年
近日,省局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考核结果,淄博黄河河务局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