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作品】朱乃洲:从大风车到电灌站(《我的水利情缘》作品展)

更新时间:2016-09-08 09:42:21 来源: 作者: 浏览1768次 文字大小:

从大风车到电灌站

朱乃洲

一年多前,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生产队里修建了一条用水泥做材料的灌溉渠,村头的电灌站又重新砌成了配电房、更换了功率更大的电动机和抽水泵,80多岁的老母亲看了感慨地说:“现在真好啊,水渠都用水泥做了,今后我们家种地插秧就更不担心地里抽不上水了!”

母亲是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说见证了我们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母亲常跟我们讲,她10来岁时就跟我们的外公外婆一起种地了。解放前,外婆家有30几亩土地,每年插秧种稻就靠那个大风车给地里灌水。母亲虽然年纪小,但她也跟外公外婆一样常常独自扯起大风车的车篷,在风力的带动下,风车的轮轴转动起来就将河里的水抽到秧田里。母亲说,大风车虽能给地里灌水,可有时如果没有风,那就很让人着急。尤其是遇到高温干旱的年份,如果地里迟迟上不了水,就无法将秧苗插到地里去。有时即使把秧苗栽到地里却断了水,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秧苗被太阳晒死。当然,除了大风车,过去还有脚踩和手摇的水车。有的人家因为置不起像大风车这样的抽水工具,就请来会做水车的木匠用木料打造一个脚踩或手摇的水车。可这是要用人力抽水的,抽水的速度也慢,既浪费时间又要花很多力气。

说到这脚踩水车我也有了记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农村还有脚踩水车。我家的邻居王大叔家就有一个。那时候,我还是个很玩皮的孩子,常常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玩水车。我们学大人那样,手掬在一根横木杆上,脚踩着水车头上的转轮,随着“哗哗”的水响,河里的水就被踩上来了。有时王大叔看见我们在水车旁玩闹,就大声地撵我们离开,担心我们弄坏了他的水车。其实,那时候的人工水车已经不重要了,它只是少数农家少量的田块抗旱灌溉用的。而生产队的大面积田块已经用柴油机水泵了。我清楚地记得生产队里有一条6吨重的水泥船,12匹柴油机水泵就装在这条船上。到了插秧时节,哪里的田块需要上水了,水泥船就开往秧田附近的河边,机手开动柴油机水泵,河里的水就被抽到秧田里。水泵的直径有七八寸的有一尺多的,但不管大小抽水的速度都比那大风车、脚踩水车不知快多少。听母亲说,柴油机水泵是镇上的水利站推广下来的,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我们生产队的。当然,那时几乎所有的生产队都用上了柴油机水泵了。

政府的水电部门的确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有一年发大水,生产队所有的农田都进了水,就连棉花这样最害怕水淹的农作物都只剩下头顶露在水面。生产队仅有的一台水泵日夜不停地排涝也根本无济于事。人们担心死了,一年的收成可能因这大水绝收。然而,水灾发生的第二天下午,生产队就接到了通知,立即派人到镇上的水利站领取柴油机和水泵。我们队里去了10多个人,一下子领回了三台柴油机水泵。这些水泵一起启动开足了马力,不到一天的功夫,生产队所有农田的积水都被排得干干净净,使得农作物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后来听说,镇里的水利部门为了帮助农民排涝,水灾一发生就紧急从外地调进一批柴油机和水泵,并分发到各个生产队用于抗洪救灾。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分田到户让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1984年我们生产队通上了高压电,各个农户都用上了电灯,生产队还建起了一个电灌站。有了电灌站我们农民种地真的再也不用愁。因为这电灌站有双重作用,既能抽水灌溉又能排涝减灾。电灌站的功率强大,全生产队有500多亩地,电灌站一开启只要不到一天的时间,所有的田块都能上了水。有了电灌站,农户之间的矛盾也少了,因为上水的速度快,大家不再为谁家先上水谁家后上水而争吵。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对农村水电事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镇里、村里从我们生产队土地面积大的实际情况出发,又帮助我们生产队建了一个电灌站。这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自从有了电灌站,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年份,无论是干旱或水灾,人们都不太担心。因为只要几个小时,抗旱或排涝的任务就可完成。

现在的农业更向科学化节约化发展。这几年,中央财政还有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比如将普通水渠改造成防渗渠、改造陈旧的电灌站等。我们村就得到了这样的政策扶持。一年多前,生产队里那个80年代建的电灌站就被改建成了新电灌站,生产队的那条用了30多年的普通水渠被改建成了用混凝土筑成的防渗渠。有了这些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更有利于我们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的确,农村农业农民与水利事业密不可分。只要水利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不断加快,农村就越来越繁荣,我们农民的小康梦就会尽快地变成现实。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