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明月

更新时间:2015-09-02 15:07:58 来源:东明黄河河务局 作者:朱巍 浏览1514次 文字大小:

在同事书架上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系列读本,七种色彩排列的整整齐齐。这套书曾一度被炒的火热,但或许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古今中外历史的死记硬背使自身产生了排斥,所以不太热衷于历史类的书籍,因而对于它的暴红未曾有所触动。直至偶然抽出第一部《洪武大帝》翻看几页,发现曾经的想法竟如此不堪一击,长久的坚固忽然被颠覆地支离破碎,散落一地。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在大一,缘于一次和朋友参加电视台录制的访谈节目,怀揣焦急的心情等待,期望可以看到某位喜爱的大人物。录制开始,主持人是栗坤,当她报出嘉宾名字--当年明月,我有些傻眼,这是谁?没听说过。嘉宾被请上台,是位很普通的青年,穿着黑色的上衣,羞涩的笑着,略微局促的向主持人和观众问好。脑海中他的样子早已模糊,但那种发现并非想像中明星时的失落感仍记忆犹新。经介绍才知道是位新生作者,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带给了他如今的光环,其他的信息都已忘记。失望使我一直走神,或许也是这种感觉让我对此人此书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中场时观众可以向他要签名留合影,我仍旧无动于衷,只是在下面用不满的眼神盯着对粉丝温和微笑的作者,心里问了无数遍“为什么是他?”。现在想想“当年明月”那时该有多无辜,毫不知情地被一颗幼稚的心灵深深埋怨良久。

第二次接触是在一场叫做“书香北京”的节目中,这次完全不同,终于如愿见到喜欢的明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巧合的是《明朝那些事儿》再次出现在视野,而且被拍成短片概述了此书的大致内容,看着舞台上身着龙袍的16位明朝皇帝,威风凛凛金光闪闪,着实被惊艳了一把。不过当时依然是个头脑简单的女孩,目光始终追随毕淑敏、小柯等这些我所熟知的人物,他们的光环很快就将舞台上的16位皇帝掩盖,更不用说默默守在台下再次赋予这个朝代生命的作者。如今回忆当初只有深深的悔恨,如果时光倒流至五年前,我应该会走到当年明月面前,真诚由衷地赞叹:您讲述的明朝这些事儿好精彩!

可终究一切晚矣,我无法回到五年前,也无法挽回错失的机会。当时那个幼稚无知的姑娘没能翻开这本佳作。后知后觉,这份迟到五年的阅读,诙谐幽默却又真实客观的描述,依然带我进入了那个辉煌的时代。读罢第一部,仿佛陪伴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将他的人生走了一遍:从痛失父母到离乡为僧,从沿街乞讨到带兵起义,从刀光剑影到建立明朝,从踌躇治国到暮年老矣,朱元璋总是在以颤抖之身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当他流落街头,为了一顿饱饭卑微乞讨,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能够一手遮天、呼风唤雨。或许环境的逼迫是他名垂青史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其在乱世中顽强的打磨与坚持。明太祖的人生就是一部成长的史诗,真正彰显出即使平凡如砂砾也依然能走出壮烈如山河的人生。

对于学生时代了解的明朝开国皇帝,记忆里依然清晰的只有那幅图片,一张眉头凸起、脸颊深陷、异常严肃的面容,而这本《洪武大帝》,使这张并不帅气的脸庞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或许这就是一本书的绝妙之处,阅读前看到的只有表面的五官,阅读后看到的却是隐藏其后的精彩人生。文字的力量不过如此,却又不仅如此。

历史自古以来都以严谨周密示人,当年明月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通过幽默的文字娓娓道来,这种创新似一股强大的磁场,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对历史的探索中来。读完第一部,搜索了作者的资料,看到他的照片,当年被我执拗埋怨的面庞,似乎渐渐清晰起来。仰慕就如同夜空中的明月,悬在高处划出优美的弧线,月光下的人在银色包裹中静静观赏。文字一旦被赋予性格与生命,就值得这般仰望。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