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英雄史——“杨耿坝”

更新时间:2022-09-06 10:21:32 来源: 作者:李椰子 浏览523次 文字大小:

周营控导工程1号坝,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杨耿坝”,这是人们想用这种特有的表达方式,让后人永远记住杨庆坤、耿高升两位黄河河兵的英雄壮举。

时间上溯到1933年夏,黄河水发,就是民间所说的“黑炭水”。黄河两岸水深三米,水中有炭,含沙极多。黄河在芦岗乡的马占与冯楼之间决口。长垣大堤以西,泡在黄水之中,大堤全面漫溢,致太行堤决口7处,临黄堤决口33处。多处口门,后随着水位下降自行断流,次第修复。最后只剩香亭、燕庙、石头庄三大口门。而三处之水,均来自冯楼附近的滩岸串沟。为堵塞决口,使黄河归入河道,决定在冯楼附近滩地上作围堤,进行截堵,故称冯楼大工。九月备齐物料,十月开始堵口。当时参加堵塞决口的都是长垣农民和河北省河务总局的河兵。他们冒着严寒日夜战斗在河边的风口浪尖里。当时口门附近无处取土,堵口中首次使用透水柳坝,使水中泥沙遇柳沉淀,口门缓溜落淤。利用此法,使滩岸四个口门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均自行淤浅,先后堵住。第三口门位于马寨和姚头之间,大溜直冲,宽160米,水深14.5米,流速4.7米/秒,水急流顺,几成大河。开始采用“柳石捆箱法”,进而又用柳枝、砖石抛压铅丝网内,平铺土层,逐渐缩窄口门,最后进行合龙。

1934年3月10日夜,黄河河兵和当地群众在决口处停滞了两条五丈余长的方木船,用数十根一人多高的铁锚固定在“龙门口”,然后两岸一齐向船上抛石头丝笼。在堵口的过程中狂风骤起,浊浪排空,正在合拢的拦水坝陡然下沉。顷刻之间,原来只剩9米宽的口门,被冲刷成20余米的大口子,施工人员紧急后撤,有10余人在铅丝网中作业,多人乘势脱险。当时河兵班长杨庆坤和河兵耿高生在船上掌握石头笼,忽然间,两岸石笼一齐滚下,锚绳崩断,方船沉入水底,一片惊呼声中,一河兵被岸上人从洪水中拉出。杨庆坤和耿高生则随船沉入水底,再也没有出来,他们两人为堵口而献身,不幸以身殉职。

此次堵口,从1933年9月动工,次年4月全部告竣,历时8个月,耗资131万银元。在施工中,全体员工、河兵夜以继日,奋不顾身。决口会陇后,决口处修一大坝。此坝的修筑,保住了大片土地和房产,事后,数万修坝农民和河兵向当局提出要以杨庆生和耿高生两人姓氏命名此坝。结果河务总局批示此坝名为“杨耿坝”。第二年,当地农民在杨耿坝东端临河处修一庙宇,庙堂三间,内有杨庆生、耿高生二人塑像,名曰“杨耿庙”。以示纪念。

英雄虽已逝,但其精神感召后人。为纪念杨庆坤和耿高生两位河兵抗洪救灾的英雄事迹,借助长垣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长垣河务局在杨耿坝处修建两位河兵英雄的人物雕塑,以示对英雄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黄河安澜,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人民治黄以来,经过70多年除害兴利,饱经沧桑的黄河得到了空前规模的治理,长垣防洪保安体系不断巩固完善,先后修筑和加培了42.8千米的临黄堤、22千米的太行堤、11.8千米的贯孟堤、42千米的天然文岩渠右堤,以及控导工程、避水台和滞洪区等多种类型的防洪工程,为长垣经济社会发展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

现如今周营控导工程那一道道错落有序的丁坝镶嵌在蜿蜒的联坝堤上,犹如一轮弯弯的彩虹,屹立在母亲河岸边,默默地聆听着黄河喜怒无常的诉说着“杨耿坝”的传说。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