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机关与职工心理和谐探讨

更新时间:2021-11-03 15:38:22 来源: 作者: 浏览543次 文字大小: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学资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形态”。 这为我们积极探索研究和把握职工整体上的和谐心理指明了方向。

心理决定行为,和谐心理决定和谐行为。由于心理不和谐、不健康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既是和谐的主体,又是和谐的创造者,是构建其它和谐的根基和依托。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是人生的一个课题和使命,构建和谐社会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起步,而构建和谐单位必须从掌握职工的心理和谐做起。

一、职工心理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在当今社会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问题。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幸福指数下降,痛苦指数趋升。而在单位表现为职工压力大、向心力削弱、执行、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积极主动、工作质量不高人思维不正常,心态不正常。

二、职工中产生不和谐心理的原因及分析

虽然产生不和谐原因有着多方面的,既有国家政策某些不完善,也有个别领导工作方法不当;既有制度上的漏洞,也有思想教育方面的松懈;既有利益方面的碰撞,也有思想观念和整体素质上差异等等。但作为一名基层单位普通职工,我认为职工中产生不和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不平衡,思想素质差。比如在我们在水管体制改革过程中,领导指数变少,各科室岗位设置少,竞争力度大,难免有落岗现象,就会产生失落感。由于心理不平衡,不是平心去对待,而是怨天忧人,甚至打击报复,说风谅话,或是造谣中伤。

2、任务分配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析。工作任务重、超负荷工作。比如作为基层办公室,就设置四个岗位,三个辅助岗。岗位设置减少了,而各种任务没有减少,如纪检、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工会、各种大型材料的拟写,来文处理,档案管理等,这四个人能干完吗?而且办公室应急事务比较多,这就造成任务分配不均,能干的多干,不能干的少干;多干与少干一个样,工资一样多,甚至多干者不少拿,因为工龄长吗!再者,任何一个人干工作不可能万无一失,干活多错误就多,领导吵的时候就多,造成职工心理压力增大。

3、临时性和重复性工作太多。比如一个创新项目,也许我们基层单位一个人或一个科室搞这个项目,而上级河务局的办公室要这个材料、工会要、科技办还要。无疑给基层职工造成了一定的时间浪费,财务浪费。特别是办公室工作上级说检查就检查,说要什么材料催的很急,有时基层职工忙得成天晚上加班,心理压力特别大。

4、岗位不明确,具体工作不确定,部分指标的下达不合理,不公平;制定制度只罚不奖,这些都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促进职工心理和谐的几条建议

有位企业管理专家做过实验,职工在和谐心理状况下的生产能力比在心理不和谐状况下的生产能力可以提高数倍。一个成功的企业,其职工整体的心理肯定是和谐的,反之就是不和谐的,所谓“合和故能谐”。职工有和谐心理,才能有成就感、有成长感,有归属感,才能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的松下电器、美国的迪斯尼、中国的海尔和蒙牛,其企业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源于职工的和谐心理。笔者认为针对以上问题,构建职工和谐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分解本科室目标任务,定岗定责定薪。

清楚定义每一岗位上员工的角色、职责、任务,对员工的分工要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临时性任务应尽量减少。使每个工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以便确定自己的业绩目标。

(二)加强沟通,搞好干群关系,拉近距离,促进和谐。

完善长效沟通机制,强化内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沟通网络,确保改革、发展、管理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到工。领导应首先把握政策精神,了解新政策新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导向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宣教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的疑难问题,统一工的思想认识。如在改革中应加强对员工观念的正确宣传和引导,让员工切实树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思想,增强工对改革的承受力,让工进一步适应用人机制的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调研,要多看到工工作中的成绩和亮点,多一些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多给工一些精神上的认可。

(三)发扬民主,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

民主是表达人们愿望的重要形式和途径,要充分发挥广大工的主人翁作用,提高工对决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领导应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扬民主和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使人们的正当意愿得以充分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单位、员工、社会的和谐统一,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会更加密切,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保证和促进单位可持续协调发展。

(四)多一些人文关怀,解决工实际问题。

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这是保障人的心理和谐具体体现。如投入资金改善职工衣食住行条件,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开展全员性的免费体检等等。从创造成良好、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入手,坚决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并爱弱势群体,时时为职工幸福着想,处处为职工谋利益,必将进一步促进单位的和谐稳定发展。

(五)坚持公平正义,调整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往往是由不公平造成的,对于干部来讲,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时,既要保持群体之间的基本公正和公平,又要保持个体之间的基本公正和公平,保证公平和公道,否则就会损害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影响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其实每个职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要保持一个公平的心态,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人都有是平等的,如果采取轻视的态度、居高临下,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事实上,人们的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效率意识之间的矛盾常表现为调控和主体意识之间的不和谐,而在今天的转型期常表现为人们的一种矛盾的心态,希望自己能够不落人下风,平等地获取物质利益的条件和机会。

(六)构建健康心理素质,营造和谐氛围。

目前有不少社会矛盾、经济坎坷、利益纠纷、思想颓废等不和谐问题,深究起来,正是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或直接、或间接、或演变、或激化造成的,这些问题是枝蔓、是表象,根源是人,决定于人的自身素质。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到永远,从而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对出现的矛盾和挫折,不能打击报复,多想自己的不足,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把所的不满迁怒于人,要多做换位思考,多宽容少计较,多谦让少争执。

我们每位职工都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坦诚地看待世界,欣赏美好的事物,大度平静地工作和接受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乐观豁达,从容不迫。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和谐的心态,就会构成一个团结友爱、彼此包容、有团队精神和谐大集体。

(七)增强职工责任意识,促进心理和谐。

职工要自觉树立促进企业发展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工作。工作不应是无奈的事情,而应是快乐的事情。然而,职工作为群体参加的是集体劳动,很容易发生社会惰化现象。即一个职工在群体工作中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加努力。德国心理学家瑞格曼做过“拉绳试验”,比较了个人绩效和群体绩效。他原来认为,群体绩效会等同于个人绩效的总和,就是说3个人一起拉绳的拉力是1个人单独拉绳时的3倍;8个人是8倍。但是,研究结果却是:3个人的拉力只是1个人拉力的2.5倍;8个人的拉力还不到1个人拉力的4倍。这表明群体工作时如果责任意识不强,就会懒惰,懈怠,产生不和谐心理。这就需要职工不能妄自菲薄,不能认为学历低、技术水平低,就没有什么出息,而是要自信、自强、自爱、自立,尤其是对企业发展有一种责任意识,这才是和谐心理的标志。

(八)职工宽容、平衡意识强心理才会和谐。

在各种利益纷争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时期,职工更应学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适度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工作压力的长期存在,一方面会导致职工疾病,另一方面,使心理变得极为脆弱,狭隘、多疑,容易和同事、经营者发生矛盾和冲突,影响集体和谐。

有容乃大,天空受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丑陋,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受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受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海潮无比。可见,包容是实现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双方都应学会宽容对方。要学会承认差异,理解对方,求同存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把对方看成敌人,势不两立,而是应看成伙伴和朋友,走互利双赢之路。

创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人们之间以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快乐的心灵,没有健康的人格,就是富裕的张国荣,也最终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每个人要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积极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会形成一个集和谐心理,职工集体和谐心理是支撑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构建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和源泉。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