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润城托起古都梦想
八水润城托起古都梦想
行走西安,随处可见碧波荡漾、水丰草茂、白鹭翩翩、亭台水榭的秀美景象,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串联成片,如同一串珍珠散落在三秦大地,让人感觉以为步入了江南。一座缺水的西北内陆城市,因为水的滋润,变得灵动起来;一座历史厚重的千年古都,因为水的点缀,有了“诗意长安”的魅力。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八水润西安”项目规划与实施。“八水润西安”托起了一个古老城市的山水梦想,重现了“自古长安地,八水绕城流”的美丽荣光。
城对水的渴望——水旺城兴 水败城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秦风》描绘的关中之地;“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是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的巨丽之美;“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这是初唐骆宾王《帝京篇》描述的三秦之水……在西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中,水与城市的兴衰息息相关。历史上,“渭、浐、泾、灞、沣、滈、涝、潏”八水环绕长安城,成为城内粮草运输的水路要道、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更由此打开“丝绸之路”,为长安城带来长盛不衰的贸易往来。
“八水绕长安”,成为十三朝建都于斯、汉唐盛世萌生于此的重要原因。
一个城市的兴衰也见证了水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而随着时代发展,水对一座城的意义更加重大。河流水系,成为城市发展的优势要素和战略资源,直接关系着城市的自然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而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来讲,水在城市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尤其突显。
2009年,国务院批复通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区,位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发展中心。2010年,西安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西安总体规划空间发展战略,致力于将西安打造成新型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驶入城市发展快车道的西安,人口规模、经济建设、城市规划正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总量未来将更大;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打造水与城、水与人和谐共处的宜居环境,对水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要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渭河干流达到Ⅲ类水质。
但现实中的西安,一面是对水量水质的高要求,另一面却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的现状。西安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6。昔日的长安八水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破坏双重影响,河流水量严重衰竭,部分河流水体污染严重,八水环绕、湖光山色的盛景不复存在,城市水景观稀少,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城市水环境亟需改善。
2012年,西安市提出“八水润西安”理念,并纳入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西安现代都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表示,要加强组织领导,将责任落实到地域、部门和区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推动“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
向新理念要活水——因水制宜 量水而为
再现古都西安“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水从何处来呢?
西安围绕“科学治水”做文章,在充分考虑西安水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因水制宜,量水而为,引来理念“活水”。
西安市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除渭河、泾河、石川河为过境河流外,其余均为境内河流,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由南向北注入渭河。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成为关键。西安水生态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若谷说:“以前渭河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白白流掉了。现在新建、改造河湖湿地,就是按照‘取之于渭河支流,用之于湖池湿地,还之于渭河干流’的方法,对渭河多功能、最大程度地加以利用。”一语道出了开发利用西安水资源的方法。
水环境综合整治离不开“活水”。西安市近年来相继实施了渭、灞、浐河城市段等河系治理工程,恢复了汉城湖、曲江南湖、广运潭等城市湖泊,建成了引岱济荆、引大济河湖、引沣进城等引水进城工程,累计建成生态水面4.5万亩。如能在此基础上,使得库连河、河连渠、渠连湖,则能构建以河系为骨架、湖池湿地为血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使得全城水“活”起来。
针对现有水资源条件,西安市在编制“八水润西安”规划时,明确了坚持“统筹协调,因水制宜,保护利用现成的,改造提升原有的,科学规划未来的”工作思路,提出“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主客水并重,再生水有效补充”的原则,多水源、多系统地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
目前,西安市正按照“八水润西安”规划,实施“571028工程”,即保护、改造、提升、新建“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通过统筹供水、蓄水、调水、节水、排水、治水关系,保护现有水资源,并把流经西安的“过水”变为滋润城市的“留水”,盘活水资源。在多方法“开源”基础上,西安市还注重开展“节流”工作,大幅度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6.5万吨每日,铺设再生水管道115公里,年利用量达到6432万立方米。
通过这些举措,西安水资源短缺的难题逐步改善,一座“枯水之城”摇身一变成为“丰水之城”,一座“少河城市”正向“多河城市”优化升级。
变梦想为现实——综合整治 人水和谐
解决了水的来源问题,如何把珍贵的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是西安市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八水润西安”工程第一次提出了全方位统筹规划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建设的理念,是西安市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大胆尝试,也是治水理念的一次新的提升。
西安市从整体规划着手,把城市库、渠、河、湖、池统筹考虑,串点成线,连成一体,重点以渭河、黑河、灞河、浐河为重点,加快河道治理。充分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等关系,建设形成大水面、大水系、大景观。
同时,西安水环境综合整治还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分析“八水”不同的自然风情、人文脉络、地域特点、建筑风格,在工程开发建设中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相呼应,彰显北方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
杨柳依依、白鹭齐飞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过去曾垃圾遍野、采砂坑遍布,西安在综合整治和湿地建设中,把生态修复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充分挖掘“灞桥折柳”“灞柳飞雪”等唐文化内涵,重现“关中八景”;蒹葭苍苍、栈道通幽的沣河生态景区,以前河滩枯石连片,河道阻塞不畅,沣河水系综合治理围绕周丰镐文化,与自然衔接,与历史对接,再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盛景;千里芦苇、满眼绿意的氵皂河入渭口人工湿地,过去曾是西安市河水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通过人为建设湿地,利用植物根系生态治理污水后,再全部排入渭河,可日处理氵皂河污水7万吨;水域宽阔、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三大候鸟迁徙地之一的中部路线,该区域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将湿地公园着重打造成为科普园地、自然的大课堂……
水环境综合整治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昔日的“生态重灾区”纷纷变成了“生态补偿区”,人水和谐的现代都市雏形已经形成。西安市目前已打造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在这座曾经因为缺水而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城市,出现了上万亩烟波浩渺的水面,“山水之城”初具气象。
随着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整个西安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天蓝了,水清了,城绿了,吸引的外资更多了,人们生活更幸福了。西安市世博园的讲解员赵烨形容现在的西安是“山在城边,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杨若谷总结整治后的“八水”,成为了“西安市防洪保安通道、城市交通副道、绿化林荫大道、城市治霾气流通道、生态景观廊道、文化传承隧道、经济发展航道”。水环境的改善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升级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古有汉唐盛世,今有现代都市。西安市秉承整体规划、兼具特色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用一支饱蘸历史人文底蕴的画笔,在河系通畅、水清景美的自然画卷上,描绘出一幅人与水和谐相处、水与城和谐互惠的图景。“八水润西安,九湖十湿地”一系列秀美情怀正在谱写伟大中国梦洋洋洒洒的水利诗篇。(中国水利报 袁玥 李先明 王辛石赵洪涛 王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