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防汛长江行(二)
集生态美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武汉武青长江大堤一角 本报记者 陈萌 摄
□本报记者 杨莹李先明 陈萌
武青堤——海绵新城风景如画
武汉江滩公园,是长江奔流千百年来,武汉与之共生、共舞、共呼应的创造之举。汉口江滩的简洁、大气,武昌江滩的自然、朴实,汉阳江滩的“绿化+文化”,都令人流连忘返。
4月21日上午,在武汉的青山区,记者看到了一处不一样的武汉江滩。
如果不是采访行程安排早就知晓,记者真的不敢相信这里就是长江堤防!未下车时,记者感受左侧是鳞次栉比的繁华城市,右侧就是抢眼的绿化带,及至拾阶而上,彩色路面伸向远方,树木林立,花团锦簇,卵石溪流,蜂飞蝶舞,甚至有木制廊道、儿童滑板练习场地……俨然就是一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公园!
“缓坡设计,生态护岸。”武汉市水务局防汛处处长蒋志刚用这8个字对武青堤江滩的独特之处进行了概括,他接着解释道:“就是通过缓坡连通堤内外环境,使防洪的土堤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一道防洪墙将城市与江滩完全隔离的格局,同时采用草皮护坡等方式打造自然生态的护岸屏障。”
记者看到,江、滩、堤、城已全然融为一体,工程采用景观材料,还选用了节能环保的防腐木、透水地面、彩色防滑地面等,引入了雨水花园,可以生态化收集场地内地表水。通过植物根系和泥土对雨水进行过滤,最大程度还原生态循环系统。
“这就是海绵城市吧?”
“没错!这个工程开启了武汉市江滩建设的全新模式。我们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蒋志刚说。
理念指导着行动,推动着创新。武青堤的改造正是对堤防建设理念深刻思考的基础上的创新。
观音矶——品味沧桑挺起脊梁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位于荆江段最险处观音矶的水位高低是长江汛情的“体温表”。4月21日下午,记者一行赶赴荆江大堤观音矶。
站在观音矶上,可以远眺来来往往的船只、如彩虹飞架的长江大桥,“天下第一矶”石碑就矗立于此。
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直属分局局长刘义成介绍:“矶就是江边巨石,北方称为丁坝,南方称为矶。古观音矶始建于南宋,因矶上建有观音寺而得名。”
“你们看,每逢长江洪峰,观音矶顶承江流,挑杀水势,数百年来为化解荆江危险起到了重大作用。”一边说着,刘义成一边用手指着观音矶的形状说。
在观音矶的平台上,有一条长廊,在长廊一端的石墙上,刻有《长江中游江湖关系及地形示意图》。万里长江为何险在荆江,在这张图上可窥见一斑。
在观音矶旁的广场上,修建有九八抗洪纪念碑,军民共同抢险的场面被工匠们传神地雕刻在石碑上。
这里,见证了荆江人民饱受的水患。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荆江大堤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次水灾。“人在水下走,舟从楼上过”的悬河景观令荆江人民寝食不安。
这里,记录了荆江人民与水抗争的悲壮。1998年,观音矶水位达到45.22米,几乎与堤面持平,荆江沿岸人民与数万子弟兵一道,人工筑起子堤,与洪水展开生死较量,才保住了荆江大堤。45.22米的刻度已经被永久刻在观音矶的石碑上。大堤边的广场也为此专门树碑立传。
这里,目睹了人民治水的壮志豪情。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荆江的整治倾注了大量心血,荆江的防洪设施不断发展。尤其是1998年大水后,通过堤防建设,包括荆江大堤在内的长江大堤得以从根本上解决防洪能力不足的问题。
海晏河清,国泰民安。1998年以来的长江堤防建设,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达到了规划标准,奠定了长江综合防洪工程体系的坚实基础,大大提高了长江的防洪能力;结合长江堤防建设实施的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记者看到,巍巍大堤坚如磐石,亲水平台上不少群众正在休闲散步,江滩之上有几组人马正在忙着拍摄婚纱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5月27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