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庭: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江河开发
湄澜合作体现五大理念
国际河流开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来说,一些跨境国际河流上游的开发往往需要淹没土地建设大水库,以保障河流水资源的调节,是利益相对受损的一方。而下游国家,由于上游水库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蓄洪补枯,往往是国际河流开发的最大受益方。因此,国际上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当年美国为了让哥伦比亚河上游的加拿大建设能够调节水资源的大水库,主动承担了一半的建设费用。因为,美国人非常清楚,只有上游建设了大水库,他们才能有效地调控和利用哥伦比亚河的水资源。
在澜沧江流域,我国政府创新国际河流开发理念,采用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得我国和下游国家一起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澜沧江开发的实惠。
协调发展。在对澜沧江流域进行开发中,邀请下游国家水利专家来中国参观、考察,让他们了解中国水电开发,不仅不会对下游国家造成伤害,而且还将是下游国家的巨大利好,由此将澜沧江开发的阻力变成了动力。
绿色发展。在河流开发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水电开发的一贯理念。为了减少河流水电开发对珍惜鱼类的一些不利影响,我国在澜沧江上最大的水库糯扎渡,建设了分层取水设施,实现了人为调节水温,减少了对鱼类生态环境的改变。此外,澜沧江上的水电站,都建有珍稀鱼类辅助过坝、增殖放流设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各种珍稀鱼类。
开放发展。以开放姿态发展,是澜沧江水电开发创新方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中方把下游国家的专家邀请过来,一起分享水库的各种水情数据。这种敞开胸怀开放的心态和做法,赢得了下游国家对澜沧江水电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共享发展。最近,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湄公河下游国家遭受严重旱情。为帮助湄公河下游国家缓解旱情,我国加大景洪水电站下泄流量,为下游补水,有效地改善了下游枯水期供水条件。下游国家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这一举措纷纷点赞。
河流开发是文明发展的象征,当前世界发展的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程度几乎与这个国家的水库蓄水能力完全成正比。
在河流上建设足够的水库,把汛期洪水变成枯期的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程度的体现。通过落实“澜湄合作”机制和五大发展理念,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将会呈现出合作共赢和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
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江河开发
我国在国际河流澜沧江开发上,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我国国内一些河流,也需要运用好五大发展理念,做好开发与保护工作。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同样的河流、同样的水量,在我国能得到高于国外几倍的水能。毫无疑问,这是我国一个巨大优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水能资源储量才得以成为全球第一。但这种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中国目前水电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相应水资源调控能力不够强的弱点。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水电开发程度仅为3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95%的水平。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介绍说:“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0.9以上,美国是0.66,而我国目前还不足0.3。”
这种情况几乎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已建的各种水坝有9.8万多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按照一般理解,水库(水坝)建设得多,拦蓄水资源能力当然应该更强。但是,由于中国河流的坡降普遍很大,所以,水库所能拦蓄的水量普遍相对较少。因此,迄今为止,中国水库蓄水量与社会发展正常需要还有着巨大差距。库容系数低的直接后果就是水库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能力不足,导致水多、水少的矛盾同时存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交替出现。
由于水库蓄水能力上的差距,同样的洪水在美国能够被存在水库里,而到了中国则需要疲于奔命地排到海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洪涝灾害。
作为减灾存储在水库里的洪水,到了枯水季节就变成了宝贵的水资源。
事实上,中国和一些欠发达国家目前所谓的水资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正的短缺,而是水库的调蓄能力不足。
国际上河流的开发利用(调节控制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目前,我国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美国相近,但我国水库蓄水能力,尤其是有效的水库可调节库容,还不足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长江上游水库的蓄水量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率,都与国际社会存在着巨大差距。目前我们对长江水资源的调节能力还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河流开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有效地调节水资源,蓄洪补枯。把雨季的洪水储存在水库里,到了缺水的旱季放出来缓解干旱。如果没有一定的储水能力就不能有效应对水资源的矛盾。
必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共享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只有真正发展了,才谈得上共享。一方面,在没有发展之前,任何一方都没有办法享受到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共享理念,发展起来也会很难。
总之,我们应注意总结和推广澜沧江水电开发的成功经验,用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中国江河开发。(本报记者 高立洪整理)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4月8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