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力量——水利扶贫助推重庆武隆加快发展
支持高山蔬菜基地发展的水利扶贫项目——双河小农水项目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陶丽琴 唐瑾 杨桦
春初武隆,绿意勃发,唤起了双河乡木根村村民对新一年收获的渴望。在这个孕育着希望的季节里,人们开始备种子、育菜苗,盘算着挣钱的新门路。
“过去木根村农业靠天吃饭,常常水旱灾害并发,每年都要被洪水淹几次,家家户户都特别穷。近几年通过‘蓄引结合、旱涝兼治’的农田水利建设,这里建成了高山蔬菜核心示范基地。生产的无公害蔬菜不仅大大丰富了重庆主城区的‘菜篮子’,而且远销香港、澳门、韩国等地。”武隆县水务局副局长蔡江平介绍说,村民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
木根村的发展变迁清晰地勾画出水利扶贫的脉络。2000年,水利部定点帮扶武隆,精准地把着力点放在强化水利基础、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上,水利项目优先安排,以大投入带动大建设,以大建设带动大发展。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水利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县投入更加倾斜,五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9倍,实施基础水利设施项目234个。
在水利的强力支撑下,武隆县脱贫致富的步伐越走越快: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61474人,2015年降到21468人,贫困率从19.8%降到14.4%。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2.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万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水利扶贫交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
精准施策
青山绿水播撒水利惠民情怀
地处三峡库区的武隆县喀斯特地貌显著,“有雨遍坡流,无雨水无踪”。守着50余条大小河流的丰水县却长年闹水荒。据了解,10年前的双河乡,70%以上的人都靠天喝水,背水度日。人们最难的事是吃水问题,最贫困的根源是用水问题。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武隆水利建设一直是短板,群众饮水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更不用说依靠水利来脱贫致富。因此,水利设施薄弱,不仅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瓶颈,更成为武隆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坎。
2011年,水利扶贫进入“十二五”攻坚阶段。决战贫困,合力攻坚,成为水利部、重庆市水务局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一致行动。水利部党组把对口帮扶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实施,先后建立了水利扶贫部市联席会议机制、水利扶贫项目年度计划会商机制等水利扶贫工作机制,水利项目、政策扶持与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建设相结合,重点解决困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短板”,从根源上夯实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长效基础。
这一时期,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深入帮扶地区,走访贫困农户以及水利工地,听取群众对发展的诉求,研究精准扶贫的对策,察看水利工程建设进程,指导武隆水利改革发展。副部长矫勇、刘宁等领导也多次到武隆实地调研水利扶贫工作,组织召开座谈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五年来,水利扶贫,这一事关武隆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任务,始终鞭策着以水利部人事司为组长单位的水利部定点扶贫对口支援第五工作组。在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人才开发中心、汉江集团等对口援助单位以及水利部规计司和水利部扶贫办的配合下,水利部人事司领导带领工作组一次次踏青山、走村落,制定五年帮扶计划,落实对口支援措施,跟踪帮扶项目进展,捐助助学助困资金。工作组根据当地水利人才队伍匮乏的实际,重点实施人才帮扶举措,安排技术干部蹲点挂职,开展水利专业培训,为武隆水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重庆市水务局安排重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作为武隆的技术合作单位,为武隆水利项目储备和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水利扶贫,精准施策,投入至关重要。水利部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扶贫地区水利投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省市平均水平20%—3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庆市采取了差异化的分类投入新政策:农村饮水工程由每人424元提高到729元最高标准补助,供水和农业排灌电价每千瓦时由0.54元下调到0.336元,水源保障工程按总投资80%补助,中小河流治理按规划项目总投资的90%补助,农发水保项目、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分别按总投资100%、94%补助。
沐浴着水利扶贫的阳光雨露,武隆,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升腾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明亮曙光。
靶向发力
筑牢群众生存发展的根基
“过去旱季,大部分村民要到几公里外抢水吃。自从集中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大多数老百姓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谈到这一变化,武隆县水务局水利科的侯禄群很是自豪。
武隆特殊的地貌导致农村长期饮水困难,这不仅使群众降低了生活质量,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艰难的背水过程中。水,成了武隆群众穷困之殇。因而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成为武隆摆脱贫困的首选之举。
据武隆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解决群众饮用水难题实行了集中建设与“民办公助”相结合,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同步推进。5年间,新建标准化水厂12座、人饮水池275口、管网613公里,集中供水率达82%,解决了14.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许多地方实现了“家家户户自来水,天干两月不挑水”的目标,彻底改变了“靠天吃水”的局面。
“靠天吃饭”是导致群众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水利扶贫政策支持下,武隆县着重实施了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项目,在精准扶贫中释放着“倍增”效应。
武隆县双河乡过去除烤烟外,没有任何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缺乏途径,步履艰难。经过持续建设,该乡形成了6处1.2万亩“蓄引结合、旱涝兼治”的农田水利示范片,培育了蔬菜产业市级龙头企业2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5个、蔬菜种植家庭农场3个、3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75户。2015年,该乡种植蔬菜5.5万亩,实现产值1.86亿元,2436户农民户平均收入7.6万元。
有保障的生产生活用水,发展产业形成的田园风光,加之宜人的气候,双河乡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2015年,双河乡实现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综合收入4725万元。整个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39万元,总量在26个乡镇中位居第一,彻底告别贫困。
“十二五”期间,武隆县共新建和整治渠道193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25,农业灌溉服务农业产业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增强了“造血”功能,激活了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
“金池银池,不如山里面修口蓄水池;金沟银沟,不如在庄稼地里修一条渠灌沟。”这句流传于武隆民间的谚语对水利扶贫发出由衷赞叹,印证了群众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的获得感,显示出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对筑牢群众发展根基的重要意义。
补齐短板
贫瘠土地升级“绿色崛起”
3月武隆,乍暖还寒。但在仙女山镇的大河沟水库工地上,推土机往来穿梭,施工场景火热。这里原本是一座小(2)型水库,库容只有10多万立方米,承担着7户35人的供水任务。然而,随着仙女山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供水规模远不能满足要求,水库扩容势在必行。
武隆土地贫瘠,但旅游资源丰富。近年,仙女山景区、天生三桥、芙蓉洞、白果地缝等一大批精品景区相继开发,再加上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在武隆成功拍摄,慕名而来的旅客呈井喷式增长。
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奇秀险绝的自然奇观是武隆长足发展的天赐资源,然而水利短板却难以支撑旅游的快速发展,供水不足成为瓶颈。
大河沟水库扩建后,库容将达到110.60万立方米,年平均可供水量213.6万立方米,可以解决仙女山镇场镇5万常住人口以及每年730万人次旅游人口的用水问题。
受益于水利部及重庆市水务局的支持,近年武隆县还修建了中心庙中型水库,拦蓄仙女山片区清洁的山泉水,并配套修建仙女山景区水厂、大河沟水厂、周家坪水厂及中心庙水库提水工程,日供水规模达2.15万立方米,保障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的正常供水。
最根本的扶贫是发展,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做强产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当水利扶贫牵手旅游产业时,加快发展的雨露正洒向原本贫困的角落,勾勒出一幅产业致富的新蓝图。
武隆县因地制宜,提出了“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而水利扶贫也从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与支撑产业发展并重,为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
喀斯特地质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时刻困扰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水利部的帮扶下,武隆县在弹子山和白马山之间的夹皮沟地带,修建了9公里长的城镇堤防工程,不仅起到了防洪保安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城镇用地1500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1平方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现全部销号,城镇防洪基本达标,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成为武隆得到水利部支持最大、帮助最多、扶贫效果最好的五年。水利扶贫推动武隆正发生渐次蝶变。
今年2月18日,水利部定点扶贫暨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渝举行。陈雷部长要求,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千塘万亩特色产业支撑、小型水库水资源保障、贫困户产业帮扶、贫困户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帮扶、水利建设技术帮扶、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八大工程,加快推进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步伐。
水利扶贫之于武隆,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十二五”已圆满收官,水利精准扶贫工作正以铿锵的步伐走在“十三五”的路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3月31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