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圆水梦 岗地唱欢歌(三)
岗地呼唤
实施区外引水摆脱缺水困境
骄阳似火的8月,炙烤下的田地蒸发着滚滚热气,遍地的玉米正在经受煎熬。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鄂北地区夏粮产量占湖北夏粮生产的六成,其中的襄阳市,更是长江流域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第一市”。
一面是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位置,另一面却是“十年倒有九年旱,大旱不至便小旱”的干渴现实。
1949年到1989年的41年间, 鄂北地区平均每4年发生1次严重干旱或者特大干旱;1990年到2009年的20年间,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2009年到2013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五连旱”。水利和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真实记录着鄂北干旱的历史脉络。
“打我从小记事起,这里就干旱缺水。这几年连续干旱,种庄稼只能亏本。”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村60岁的村民余道亭说起来直摇头。
鄂北地区是传统的“旱包子”。这里是特殊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气候上属于南北过渡带,地理上位于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地貌上大多为丘陵岗地。因此,降水量偏低,过境客水少,蓄水能力差,地下水贫乏,平均井深打到200多米才有水。
干旱年景里,绝大多数河流断流,多数水库低于死水位,九成塘堰干涸,城乡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生产无水可灌,众多企业因缺水限产或停产……水成为制约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尽管鄂北地区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和泵站提水工程,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节水空间有限,难以摆脱缺水困境。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基础上,鄂北地区平均年份仍缺水5.8亿立方米。
要生存,要发展,“渴”了几百年的鄂北岗地,已经不想再“渴”下去。实施区外引水成为破解鄂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现实选择、必然路径和根本举措。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2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勾勒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蓝图,规划利用丹江口水库湖北用水份额润泽鄂北旱区,并将其列为省委省政府“一号工程”。从此,这项被老百姓视为“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成了可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