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让清水流进亿万人家

更新时间:2015-08-11 10:36:10 来源: 作者: 浏览1184次 文字大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12日   第 01 版)

  “清粼粼的泉水引到了家……”在甘肃天水幽静的大山深处,村民王成科用自编民歌,表达出对村庄接通自来水的喜悦。在采访中,记者时常可以发现类似这样的故事,而每个故事背后都有着政府为了群众“有水喝”、“喝好水”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水安全、水环境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水问题。水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 4.7亿村民喝上放心水

  王成科不认识王天代,他们一个深居大西北,一个身处东部的山东潍坊。但是,二人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山区村民,都曾为喝水发愁,也都为家里通上自来水激动不已。

  记者见到王天代时,他已80多岁。这位老人永远忘不了喝苦咸水的经历。他对2013年家里通上自来水一事,讲得津津有味。

  跟他一样的,在全国范围还有很多。

  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入2456亿元,共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42万处,累计解决4.7亿农村居民和40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之所以稳步推进,除了资金保障,还离不开政绩考核。河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人数全国第一,河南将农村饮水安全列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考核的主要内容,对完成差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重庆也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对区县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中。

  ★ 以水定城保障居民饮水

  在湖北采访时,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有的区县很着急:有项目想上马,但是水指标用完了!

  这种“以水定产”的做法,在4月公布的“水十条”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里,有了更清晰的表述: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难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而城市饮水问题的症结是,用水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

  “今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强化需水管理,把水资源条件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审批的重要前提,从严控制缺水地区高耗水项目。” 陈明忠说。

  除了节水,陈明忠表示,今后还将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解决好局部地区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问题。

  ★ 全力治污守住水源地

  王成科自编的民歌里提到了对于自来水贯通的喜悦,他不知道的是,在这每一滴自来水背后都有着专门检测机构的辛勤付出。在王成科家乡的水质检测中心,记者看到了一整套水源地监控系统以及水质检测设备。工作人员每月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色度等21项指标进行检测检验。

  水质检测是自来水出水前最后一道关卡,要从根本上保障水质,还需防治水源地污染。

  “水十条”设定的指标是:到2020年,长江、黄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

  其实,许多地方已经连续多年采取水质保护行动。在安徽,截至2014年底,辖区内淮河流域共有5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流域总体水质由8年前的重度污染好转为中度污染;在陕西,经过3年防治,渭河干流水质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2013年的中度污染变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轻度污染。

  “今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陈明忠说。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