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痕迹形式主义”需优化考核方式
破解“痕迹形式主义”需优化考核方式
一些地方把“工作留痕”“专本专用”纳入检查考核,从上到下层层加码。为应对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把大量时间放在写工作日志上,撰写工作日志成为沉重负担。其实这种不顾实际,一刀切地要求基层“工作留痕”,只会让基层忙于应付,甚至用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6月14日《新华日报》)
所谓“工作留痕”,指的是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凸显工作在各个阶段的落实情况。确保工作留痕,既使得上级的监督检查有了直观的凭证,也让下级的辛勤付出有了客观的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留痕这一制度设计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好思路好举措容易在执行中走偏、走样,成为一种为留痕而留痕的形式主义。
这种凡事“工作留痕”的行为看似一丝不苟,实则与“喊口号”、“撸起袖子不干活”的形式主义并没有什么区别,不仅占用了真正落实的时间与精力,更与初衷背道而驰,使决策落实在基层大打折扣。痕迹主义”表现在基层,破解之法恐怕还在上面。“痕迹”可以成为考核的一种手段,但不应成为唯一的衡量要素。考核时,不能看到表面的光鲜亮丽就赞赏、画圈,还要到田间地头看看,到街头巷尾转转,和群众多聊聊。实实在在的评价导向,将传递出明确的信息:没有实绩的痕迹不会成为政绩,耍花枪只是白费力气。这样,形式主义方能逐渐消停。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须彻底根治。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整改落实,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不能给基层干部增添负担。从领导干部抓起,从领导干部改起,大力倡导基层调研之风,不以书面痕迹为依据,而以干部足迹为依托。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力戒形式主义。纠正“痕迹形式主义”,考核监督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声,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情况,让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在阳光下现形;考核工作成绩不但要用数字、报表、材料说话,也要拿事实印证,充分体现干部群众的感受和评价。(剪影)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