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回复”频现源于官微成摆设
“神回复”频现源于官微成摆设
近日,四川某环保局的官微“火”了一把。“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面对网友热心环保事业,该局官微竟作如此回复,恶语相向、讽刺挖苦,让群众感到深深的恶意。据有关部门所言,此系智能消息“自动回复”,似乎更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6月21日《新华日报》)
官微,本应该给官方服务加分,甚至添彩。然而,“自动回复”的怒怼,却让群众质疑官微存在的必要性,而且会一次次伤了民心。第三方平台有责任,但绝不是主要责任,更不是官方不作为的遮羞布。自贡方面以及运营平台都已做出回应并道歉,但是道歉仅仅是一个开始。面对如此“火”的官微,还需想方法好好降温。
“两微一端”是公共治理载体,代表着政府形象,具有一定的政府公信力。“托管”并不意味着责任“脱管”,系统自动回复也不该是“背锅侠”。在部分地方,网络政务缺少客服维护,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有的则互动生硬、冷漠,更有甚者系统自动回复的“雷语”,这警示着政府部门不能当“甩手掌柜”,平台发布什么、怎么发布,地方政府部门当仁不让要“把关”。出现“雷语”的神回复就甩锅给“系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实属不应该。
平心而论,官方的微博不一定要满是官腔,偶尔的逗趣也是可以的。但是,官方微博的言论,在网友眼里,就是代表一个官方的发声渠道。如果说,面对网友的质疑,官微的表态是毛驴怼大巴,难免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又拒绝沟通的意思,这样的官微,也就难免会受到舆论的反扑了。
官微“神回复”频频出现,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地方职能部门没有把政务新媒体当做有效的沟通渠道,而只是满足于“大家都有,我也得有”,搞形式主义,把官微当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没有真正让官微发挥作用。如果奉行这种甩手掌柜的思路,将公号运营外包的同时,把服务的职能也甩出去,再时髦的政务社交新媒体,也会冷了民心。(孙怡)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