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痕迹化”成为新的形式主义
莫让“痕迹化”成为新的形式主义
又是一年考核时。
年底将近,各行各业各单位都在紧锣密鼓地安排部署各项检查考核评比工作。作为年度考核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查看内业资料。在检查时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痕迹,严格对照考核标准赋分的考核方式,对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当说,倡导“痕迹化管理”的初心是好的,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通过照片、影像、记录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工作任务各个阶段的落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弄虚作假,保障了工作的真实性。上级在开展督导检查时既有客观凭证、一目了然,又能充分展示下级辛苦付出取得的成效、亮点;也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好的工作方法,便于正确评价单位和领导的实绩。让“痕迹化管理”方式逐渐成为上级检查考核和基层展示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过分强调“痕迹管理”,过分依赖“痕迹考核”的现象,催生了某些基层单位事事处处都要“留痕”的一窝蜂乱象。为了在各类检查考核中不被扣分,被检查单位往往提前几天,组织人力物力,连夜加班加点,详细对照督查清单,分别从安排部署落实等各方面逐条对应,精心准备图文并茂的各类资料;有的甚至统一模板格式,打印出一整套的统一材料;有的因为考核口径不同,同一项工作多头考核,准备的考核材料要重复调整。长此以往,让基层产生了疲于应付的心理和为了检查而检查,将大部分工作时间、精力放在了迎接上级接踵而来的“留痕”检查,开会安排、作记录、拍照片、补镜头、做资料等务虚工作上,从而偏离了工作重点,挤占了工作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实效,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和工作负担,悖离了以督促检查推进工作的初衷。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领导机关过分强调留痕、依赖留痕,甚至以资料分类的多少、资料整理的好坏来评价工作落实的好坏,以检查内业资料来代替对工作的督导,在实际工作中将“痕迹”等同于“政绩”,使得一些基层单位、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求“速成”。为了应付检查考核,不得不在“留痕”上下功夫,让“留痕”扩大化,让“留痕”务虚化,最终导致了“痕迹主义”的盛行,让“留痕管理”变了味!
如何正确发挥“痕迹”的考核作用?首先要“减负”,将每年名目繁多的考核项目梳理整合,尽量合并成一次综合考核,以减少基层迎接上级考核的负担。同时,将“材料考核”与“实地走访”相结合,尽量减少“痕迹”考核的比重,实事求是地去基层一线实地考察调研,多听群众意见、多看工作成效,以群众的满意度和实际工作业绩来考核评价单位和领导的实绩,杜绝工作中的不实、不正之风,让工作痕迹留得真实,留得有价值。
各级党员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政绩观,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工作痕迹和工作实效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工作扎实开展;要心系群众,不谋虚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急,勇于担当负责,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才能在群众心中留下为民务实担当的“真痕”。(韩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