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语言才是拉近干群关系的最佳介质
群众语言才是拉近干群关系的最佳介质
语言是一门艺术,说话是一种技巧。然而,少数党员干部开口闭口就是些大话、空话、套话,冠冕堂皇的话,模棱两可的话,这些“官腔官调”不免令人抵触、厌恶,甚至是憎恨,因为它不仅体现出一些党员干部光说不练、夸夸其谈的虚浮作风,还会伤害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8月1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些干部热衷打官腔官调,往往基于两种心态:一是自傲心态,觉得自己了不起,看谁都低看一眼,因而说话不顾及别人的反应,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官腔;二是自负心态,有的干部并不熟悉有关业务,但要临场发表指导性意见,就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讲一些既不犯错,又与业务相关不大的套话来,企图能蒙混过关,却往往让人听得云里雾里。
语言传递感情,增强理解与信任。多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普遍认可的道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不会用群众语言,这是党员干部修身不严、作风不实的表现,释放出“脱离群众”的危险信号。党员干部在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惠民政策时,要贴近群众,多用方言、土语,将一些理论性、政治性的语言,通过大白话形式展示出来,解释清楚,让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也是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接地气”、“接民气”的具体体现。
那么,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学会说群众化的语言呢?说出的话又怎样才能使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呢?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经常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实打实促膝交谈;就是要把群众当亲人,多与群众打交道,多下基层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就是要经常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相处久了,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脑子里自然就会装进群众的语言,嘴里自然就会脱口而出群众化的语言。
干部要习惯讲大白话,群众听得懂的朴素语言,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很好的榜样,每次下基层都能讲一口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大白话,拉近了彼此距离,很快就能融入群众之中。这些为官的基本功不能丢,还得多练多践行。(马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