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行动要“统分结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注重抓好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的衔接联动,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各项重点措施。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
众所周知,越是深入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相差越大,无论开展什么工作,都不宜搞“一刀切”,否则就可能“水土不服”,导致落实效果打折。为此,全力推进主题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党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但同时也要结合基层的实际,分门别类细化方案,不统一“过关线”,切实让每名党员干部的收获最大化。
因地制宜,要求上不搞“一刀切”。相比之下,机关单位的干部学历高,平时从事文字工作较多,对上级政策的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的研读水平更高,同时也有充足时间开展调研。相比之下,村社一级党员的学历较低,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原原本本悟理论能力不足,就不能机械地要求他们长期扎根在理论“海洋”中。制定方案时,基层要更倾向于实干、实改,多在田间地头开展活动,多用群众评价、实际成效来检验。
考虑差异,行动上不搞“齐步走”。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的层级,作息规律不同,尤其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自由时间多集中在傍晚,等等。这些特殊情况,决定了主题教育的行动,不能完全统一步伐,必须遵循基层不同的作息规律,切实让所有的“规定动作”落到实处,切合基层的实际。否则,一旦在进度上搞标准化,难免会有党员干部不适应,甚至产生反感,令效果反而打折扣。
突出实效,检验上不搞“一个样”。其实,身处不同的岗位,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方式不同,需要重点提升的内容也有区别,绝不能搞成大家一个样。比如,广大机关单位的干部,下基层调研是了解民情的重要方式,为群众办事就必须走进基层,但对广大乡村干部来讲,他们平时熟悉民情,各种实事平时都在干,应该把更多重心放在走出去学习,增长见识、打开视野,提升自己服务村民的水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