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灵活的引才用才“新格局”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培养和发展向来被摆在国家治理重要位置。不断脱颖而出的优秀干部、优秀人才,成为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中坚与基石。但在城乡二元发展、东西部地区差距依然明显的背景下,吸引人才“冷热不均”,要取得引才用才丰收,就必须转变思路,构建灵活的用才“格局”,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人才资源要“挖掘活用”,不能“账面沉睡”。要树立宏大的“人才观”,分门别类建立“人才库”,既要统计正在就业、创业的当地人才,也要收集长期在外的成功人士、企业老板、专家学者,有一本清楚明了的人才台账。同时,要主动与在外人才联系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把握他们的想法,借助乡情“纽带”关心慰问,欢迎他们“常回家看看”,激发思乡“反哺”情怀,不断依靠平时“点滴之功”建立起深厚情谊、高度信任,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以一敌百”作用。正所谓“平时准备及时用,及时准备不管用”,如果人才资源长期“沉睡”账面上,平时缺少沟通联系,如同陌生人一样,关键时刻“不顶用”,再多也只是“数字”而矣,毫无意义可言!
用才观念应“为我所用”,不必“为我所有”。在国家、城市“抢人大战”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引才的成本高、代价大,对一些中小城市而言,一味在引才待遇“下血本”,未必能提高引才竞争力,反而令自己难以承受。对一些高精尖人才资源的需求,要转变“全职引才”观念,树立“为我所用即可”思想,不问人才出处,不拘于独占使用,更不必把人才收归麾下,习惯共享人才智慧。要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主动与研究方向接近、专业对口的大专院校对接,与博士、导师等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假期、周末、临时性服务,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指导、问题解决等方式,按需提供智力支持,缓解人才供需矛盾,同时降低用才成本。
用才频率如“家常便饭”,不应“昙花一现”。人才的价值在于“使用”,用得恰到好处,使用得心应手,才能将“才智”转化为“效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增强人才的获得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把人才引进来,把合作关系建起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果仅视为“装点门面”,或是完成规定任务,从此不闻不问,再多人才也无济于事,难以转化为发展动能。要与人才建立“一对一”联系,根据专业、特长不同,经常邀请他们到企业车间去调研,到产业地头去看看,参与议事协调会讨论,发挥他们的专长,听取他们的意见,借鉴他们的思路,解决实在问题,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页推荐
干部考核要提高“精准度” (2024-09-15)
让年轻干部摆脱“舒适圈” (2024-09-15)
挥好干事创业“指挥棒” (2024-09-15)
提升干部集中培训“活力度” (2024-09-15)
基层工作要有“明白账” (2024-09-15)
为年轻干部上好“第一课” (2024-09-15)
整治指尖形式官僚为基层减负 (2024-09-08)
24小时新闻资讯排行
24小时工程资料排行
文章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