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两山论”植入执政灵魂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8月15日,是“两山论”提出15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
生态环境是人类耐以生存的基础,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人类的幸福感。然而,多年以来,在“唯GDP”理念的影响下,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但属于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虽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指标,但对环境却造成了巨大污染,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不再清澈、泥土不再干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发展思路,突出绿色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科学决策,“两山论”在实践中更加深入人心。
把保护环境作为发展前提。众所周知,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即便一个地方建设得非常漂亮,如果生态环境不好,不适合宜居,同样是发展中的“败笔”,应将保护环境、植绿护绿作为民生大事来抓。身为党员干部,无论作什么发展决定,都应该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发展与保护出现矛盾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保护第一”,将生存环境保护置于首要位置,方能创造群众认可的实绩。
保持环境不能有松懈思想。保护生态环境,是利于千秋的大事,必须长期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尤其是在经济出现暂时“阵痛”时,更要保持定力,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只要形成了习惯,一届又一届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建好当地绿水青山。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同时受疫情影响、洪涝灾害来袭,经济发展出现了下滑,但尽管如此,也绝不能在生态保护方面“开口子”,绝不能降低环境标准,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
将环境保护与政绩相统一。或许,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期投入大,一时半会见不到成效,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但关键要转变执政思维,将保护与发展融合起来,走绿色发展之路,多在“绿色政绩”做文章,把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做好,在保护绿色的同时,促进地方财政增收,唯有如此,保护环境才能得以持续,令“两山论”变成一个个实景。首页推荐
干部考核要提高“精准度” (2024-09-15)
让年轻干部摆脱“舒适圈” (2024-09-15)
挥好干事创业“指挥棒” (2024-09-15)
提升干部集中培训“活力度” (2024-09-15)
基层工作要有“明白账” (2024-09-15)
为年轻干部上好“第一课” (2024-09-15)
整治指尖形式官僚为基层减负 (2024-09-08)
24小时新闻资讯排行
24小时工程资料排行
文章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