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造绿”绝不能靠造假做文章
“山体喷绿”现象并不新鲜。近些年来,各地已经发生多起环保造假事件,有的给裸露山体刷上油漆搞“假绿化”、有的用涂绿漆的方式把秃山变“绿山”等“创举”。其主要目的,正是躲避和应付环保检查,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应该全力刹车。
按理说,给山体喷绿、盆栽式复绿,一眼就会被人识破,经不起现场查看,为何还有人干出如此愚蠢的事情来?说到底,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思想作祟,对造假者来讲,中央的检查不一定亲临现场,更多采用航拍方式检查,而这种伪装的“假绿化”,却具有一定的逼真性,容易瞒过机器的“眼睛”,给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才会一意孤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各地加强环保,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举措之一,是势在必行之举。种种环保伪装做法,充分曝露出环保工作任重道远,思想认识“梗阻”依然十分严重。一是环保的诚意不够。总是当成“一阵风”来抓,抱着“过关”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想办法,简单“治标”敷衍;二是环保的认识不够。未深刻理解污染带来的伤害,“唯GDP”思想尚未彻底根除;三是环保的任性太强。没有认真思考类似伪装被识破的严重影响,缺少对环保的敬畏之心。
客观地讲,如果一个地方真正体会到环保的好处,在绿色发展中获得了利益,“被动治污”变成了“主动保护”,伪装现象也就不攻自破。厘清地方发展思路,树立长远发展观念,保护环境与地方发展并不矛盾,不会此消彼长,将二者统一起来齐抓共管,才是最好的现象。与其在环保过程中假作为、不作为,不如咬下牙关,把环保保护起来以观后效,如果真正尝到了蓝天白云、山青水秀带来的价值和利益,地方政府在环保中的角色,就必然会从被动变主动。
当然,在发展转型的“阵痛”期,除了讲政策、讲道理,对屡教不改者、顶风违纪者,更应该高举问责的“大棒”,重重拍下,让人产生肉痛感,影响到“官帽”,乃至个人前途命运,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和倒逼效应,令“环保伪装”侥幸之风刹车。为此,不妨对每一起躲避和应付环保检查,都来次严厉认真的处罚!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