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关键性改革要防范“三种心态”

更新时间:2020-07-16 21:23:05 来源: 作者:勇军 浏览1034次 文字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把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部署改革任务的落实同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把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贯通起来,有针对性地部署推进关键性改革。

 当前,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多重任务和压力叠加,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应对和化解社会重大风险能力、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等,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推进关键性改革,意在从制度层面入手,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谋新局,其中必然要割更多肉、去更多利、劳更多神,必须防范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心态。

防范“守摊求稳”不敢改心态。所谓“守摊求稳”,本质上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保守主义思想。关键性改革不是在表皮动“外科手术”,而是进行伤筋动骨式“内科手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因素多,难免让一些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产生“怕乱、怕错、怕险”而“平安渡过”心理,令改革落实“雷声大雨点小”,推进缺乏内动力。历史实践已经充分印证,改革者有甜头,不改革者吃苦头,改革让中国人民由贫变富、由富变强,推进关键性改革是我们党、整个国家前进的澎湃动力,也是时代赋予的“必答题”。广大领导干部要站在对党绝对忠诚、对地方发展负责、对人民担当有为的角度,破除各种私心杂念,拿出敢拼敢闯的勇气和决心,全力推进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系列改革,不仅敢于改,而且能改好。

防范“推诿怕累”不愿改心态。在有的干部看来,推进关键性改革的风险高、事务多,需要反复调研考察、广泛征集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会令自己疲惫不堪,而且稍有不甚就可能出现“漏洞”,留下“隐患”,反而得不偿失,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甘当改革的“旁观者”,指望“别人栽树我乘凉”,轻轻松松混日子,归根到底还是“懒政”。须知,改革属于系统性工程,既要有部门牵头,也要有单位配合,既离不开“主攻”,更需要“助攻”,在任何一个环节错位缺位“拖后腿”,势必会影响到整体进度。一方面,要从思想固魂入手,提升基层党建质量,补充干部“精神之钙”,强化理想信念,使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推进改革作为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路径,真正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干出实绩;另一方面,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整治,让懒政干部付出代价,形成倒逼震慑效应,铲除不作为、慢作为现象。

防范“安于平庸”不会改心态。全面深化改革几年来,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但有的干部却认为,改革重在“顶层设计”,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平时不学习、不思考、不谋划,没有“自选动作”,把改革干成了常规工作。要知道,推进关键性改革,既要沿着党中央指明的方向,更要结合地方实际,在尝试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释放出改革的最大效能。广大干部要坚持“学”字为先,学党中央改革文件会议精神,把准改革的总体部署;学改革成功经验,多向走在前列的先进地区请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掌握推进改革的基本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当前疫情防控与推进经济发展“双战”背景下,在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压力下,扎实稳妥地推进关键性改革,为“六稳”“六保”提供改革助力。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调查研究向群众实践学习促发展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路线和党性原则,不断向基层向群众向实践学习,着力..
    主动卸下改革创新“思想包袱”
    年轻干部要多在“事上磨”
    激励干部重点要“实招”
    拒腐防变要提防“第一次”
    让“下沉”成为干部工作习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