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扶贫打通持续“增收链”
脱贫攻坚是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他多次就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作出重要论述,为脱贫攻坚明方向、开良方。消费扶贫作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一种途径,对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近来火热的“直播带货”为扶贫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群众增收带来的不利影响,展现出消费扶贫的强大能量。
扶贫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源源不断提供数年、数十年的产品供给,一旦销路不畅,非但不能获利致富,反而可能亏本受损,这种不稳定的因素,直接影响到群众脱贫质量和全面小康步伐。推动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缓解今年疫情影响产品“滞销之急”,更在于建立一种常态的消费机制,免去扶贫产业发展后顾之忧。但“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把产业做好了,公众消费才能持续长久,成为稳定的“造血管道”。
拉近“触手可及”的产消距离。众所周知,扶贫产品多以生鲜果蔬居多,保鲜时间短,如果没有快速便捷的交易、物流支撑,消费扶贫很容易沦为“镜花水月”。要想在电商与实体供给日益饱和的背景下,为扶贫产品争取一线生存机会,关键要在速度、效率方面双管齐下,既要用好网店、带货等销售模式,更要创新思维,在“同城购”方面,量身定制更为快捷的“一站直达”物流通道,将运送延迟降到最低,让消费者实现“一键购”“快速到”,使扶贫产品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激活“特色十足”的消费欲望。应该看到,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绿色生态、特色稀奇物品有了更多需求。扶贫产业必须走出低端化、粗劣化模式,多在品种、口味、包装特色等方面下足功夫,开发集采摘体验、景色观光为一体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吊住消费者的胃口,增强消费者的依赖,靠自身“硬实力”走出一条自我壮大之路。
提振“质量过硬”的消费信心。地方政府要站出来,立足地域产业发展实际,加强对散养散种的技术指导,规范生产过程,增强生产者诚信意识,完善产品溯源机制,加强质量把关,杜绝“以次充好”行为,让产品质量经得起消费者检验。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