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关键还需“打铁自身硬”
脱贫攻坚是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他多次就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作出重要论述,为脱贫攻坚明方向、开良方。消费扶贫的初衷,意在发动社会力量,变直接捐钱捐物为“以买代帮”,助力脱贫产业发展,增强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但应该看到,推动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绝不仅仅为了缓解今年疫情影响下产品“滞销之难”,更在于开辟一条崭新“消费通道”,免去扶贫产业发展后顾之忧。但“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把产业做好了,才是根本前提。
质量“过得硬”,让消费者有信心。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对参与消费扶贫的公众来讲,最担心的莫过于产品质量,土鸡是否喂了饲料?土鸭饲养时间是否过短?水果是否香甜?蔬菜是否残留农药?这些顾虑看起来有些“吹毛求疵”,却直接影响到消费信心,关乎消费扶贫能否由“小众支持”变成“大众选择”。单纯的“爱心式消费”不可长久,只有在生产过程加强技术指导,进行统一管理,完善溯源机制,杜绝“以次充好”行为,才能靠“真金白银”般品质,赢得消费者认可,靠过硬的质量参与市场竞争。
服务“一条龙”,让消费者易采购。众所周知,扶贫产业多以生鲜果蔬居多,产品“新鲜”给消费者极大的吸引力,建立起“产销”高速通道,像点外卖一样快速送达,才能彰显传统电商不及的优势。为此,必须在产销服务下功夫,一方面建立平台网购、直播带货、干部代销等销售模式,让消费者多渠道轻松“一键购”;另一方面,要在“同城购”方面,量身定制“一站直达”物流通道,降低运送延迟,下单后“快速到”,让消费者能吃上刚从地里采摘的农产品。
自身“特色足”,让消费者变常客。应该看到,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绿色生态、特色稀奇物品有了更多需求。扶贫产业必须改变低端化、粗劣化形象,不能一味在“土特产”做文章,适时推出新品种、新口味、新包装,经常给消费者“耳目一新”之感,才能靠自身特色留下更多“回头客”。同时,推动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加入农耕体验、采摘品尝、景色观光等旅游文化元素,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吊住消费者的胃口,增强消费者的依赖,使消费扶贫得以持续、循环,增强扶贫产业的稳定性、成功率。
当然,消费扶贫的发展壮大,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不能依靠行政指令,多在产业自身下功夫,用自身的魅力和质量征服消费者,才是长久之计。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