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后套八大渠

更新时间:2015-04-19 17:01:59 来源: 作者: 浏览1911次 文字大小:

后套八大渠是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黄河后套八条引黄灌渠。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南临黄河,北与乌加河交界。自西而东是:永济渠(又名缠金渠)、刚目渠(又名刚济渠)、丰济渠、沙河渠(又名永和渠)、义和渠、通济渠(原名老郭渠)、长济渠(又名长胜渠见彩图)和塔布渠(原名塔布河渠)(见图[后套八大干渠分布图])。

内蒙古长济渠,黄河后套引黄灌渠,1857年建

各渠都从黄河引水,退水到乌加河。黄河后套水利开始于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126年前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也曾在此开辟陵阳渠等。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乾隆时期以后,水利发展较快,但黄河水位常有变化,渠道也常淤断或重开,所以渠长及灌田面积,历年变化很大。这些渠道很多是由民间私人组织开凿,开一渠有历十多年或几十年的,主要依据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施工。进口缺乏控制,引水量决定于黄河水位高程和主流流向,渠首比降较缓,清淤工程量很大。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政府任命贻谷为垦务大臣,由国家强行赎买河套渠道和沿渠田地,统一灌区管理,进行较大规模整顿,增加了灌溉面积,订立了收取水费制度,灌区维修经费得到一定保证。

1932年冬包西水利局调查了灌区中十一大干渠主要技术数据(见表[1932年黄河后套地区主要干渠技术数据表])。20世纪40年代刚济渠并入永济渠、黄土拉亥改名黄济渠,另加最西面之乌加河合称十大干渠。民复渠较小,且经常从塔布渠借水,不在十大渠之内。

河套灌溉有春水(消冰水)、桃花水(三月水)、热水(四月水)、伏水、秋水、冬水之分。伏水肥沃,灌溉效果最好,秋水次之,春水最差,冬水则用以冲刷渠道,减少清淤量。引水渠口形式因地制宜,位于上渠的渠口,因河水位较高,为避免直接迎溜,只引“倒漾水”;位于下游的渠口则需加设引水坝;而中间的渠口,设于凹岸下游即可。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