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秦】引漳十二渠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侯时邺(治今临漳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二堰称为十二 ,改名天井堰。《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 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亦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首页推荐
团结奋进创造高质量发展 (2023-11-28)
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 (2023-11-28)
心有安全,才能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阳 (2023-11-27)
安全管理 (2023-11-27)
安全文化管理胜于传统安全制度管理 (2023-11-24)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新思路 (2023-11-24)
企业消防知识 (2023-11-24)
24小时新闻资讯排行
24小时工程资料排行
文章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