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缪宜江
摄影家介绍:
缪宜江,江苏省水利厅水利信息中心摄影记者,《人民网》《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共发表各类新闻、艺术摄影作品10000多幅,获得各类奖项300多篇(幅)。先后四次获得全国、省级水利先进工作者和 “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2011年两次当选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代表 。2011年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推荐文章:
德艺双馨的摄影大家
水利,打开事业人生的广角
“爱上摄影,改变了我的人生;干上水利,开启了我的事业。我的人生重要阶段,从水利新闻宣传工作开始。”这是缪宜江常说的“总结”。
70年代中后期,作为一介知青的缪宜江,到江苏宝应湖农场插队。在乡间田头、水利工地,摄影成了他心爱的艺术,目光总是像镜头一样专于观察与记录。后来,他参加了农场的文艺宣传队,专门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员和美工工作。1980年,他正式迈入水利职工的行列,到省水利建筑工程公司从事摄影、美术、宣传报道等工作。其间,他还多次接受专业美术摄影的教育培训。
从此,缪宜江的人生与水利摄影密不可分。
1992年,缪宜江如愿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他来到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工作,并兼任《中国水利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多年中,缪宜江从事了大量水利摄影实践。不但报道、拍摄好江苏水利事业,他把聚焦的目光放在了举国上下与行业内外。他参与众多摄影业务活动,也先后十多次自费去边疆地区采风。2006年,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尼木县麻江乡,拍摄了大量反映藏民饮水安全的照片,被《中国水利报》整版刊发,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实拍南水北调工程的图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水利报》《中国记者》《瞭望》《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上。
他曾经两次获得《中国水利报》唯一的“最佳摄影记者”奖。2008年还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全国百位 “优秀摄影家”称号。
追求,凝结在艰险一刻的快门
1991年,江淮洪水肆虐。
在抗洪抢险一线,缪宜江已经和军民们摸爬滚打了20多天了。这一天,他又一次冲上了抢险冲锋舟。急流激荡,浪遏飞舟,正在聚神拍摄的缪宜江被狠狠摔在船舷上。剧痛袭来,他咬着牙挺立着继续拍摄,疼痛中熬过了人生难忘的4个小时,直至被抬进医院后才知道肋骨断了。伤没好利索,绑着护腰的他又磨着护士推着轮椅送他去拍摄抗洪负伤的战士。心疼的妻子连声呼喊:“连路都不能走,还要拍,真不要命了!”
这个汛期,他发表了200余幅抗洪照片。12月,《中国水利报》头版刊发《摔断骨头也要拍》,让这位本报记者的事迹激励着同行同业同追求的水利人们。
1998年,长江大水为患。
江苏长江沿线险象环生。为执行江苏省防指航拍水情的任务,缪宜江辞别了自幼把他带大、正处于弥留之际的外婆,奔赴前线。执行航拍时,天空突发雷电,机身剧烈抖动,他系上安全带将身体探出舱外拍摄。连续拍摄了5个多小时,为防汛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喘息未定,国家防总从江苏紧急空运防汛抢险物资的拍摄任务又到,他又临危受命登上了飞往湖北灾区的运输机。由于当时天气十分恶劣,途中遇险,飞机盘旋近两小时才冒险迫降成功。当时机舱内塞满救生衣,在烈日晒烤下,温度高达50多度。
在长江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他完成任务归来。然而家中至亲至爱的外婆已经辞世,这成为他一生中永远的遗憾。
当年抗洪抢险期间,他拍摄的作品被各级媒体采用300多幅,多幅照片入选《98全国抗洪救灾展》。特别是经他拍摄编辑的《江堤》专题片,在电视台多次播出,生动展示了江苏军民伟大的抗洪精神。
抗震,一生难忘的最大景深
2008年5月25日黄昏,四川绵阳机场到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现场航线上空。轰鸣的引擎声中,紧急起飞的“米-17”直升飞机机舱内,一位一身挂满装备的中年摄影记者焦急地赶往报道现场。飞机上运载的大量燃料使他身处不可言说的险境,但此时生死只能置之度外。
从主动请缨参加抗震救灾,到水利人凯旋堰塞湖,缪宜江冒险七进七出唐家山,被同事们赞为“赵子龙”。而拼了命工作的他,此时已经年过50。前期,他在灾区各个现场穿梭报道,跟踪重要的水利抗震救灾和抢险工作。后期,随着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展开,缪宜江驰援唐家山。
缪宜江作为报道团队中唯一的专业摄影记者,成为采访拍摄唐家山堰塞湖次数最多、年龄最大的记者。在现场他冒着随时被余震滑坡和飞石袭击的危险,保护着相机靠近,靠近,再靠近。深夜,他摸黑翻过道道山梁,借着微弱的月光,拍摄水利专家领导和施工武警战士,一组精彩的“夜战唐家山”真实记录了与时间赛跑的感人场面。在唐家山,他采访拍摄的人物上至总理、部长,下至普通群众和劫后众生,记录了堰塞湖排险全过程。
在四川前线,缪宜江拍摄图片近万张、电视视频5个多小时。图片用稿量高达1000余幅,《决战唐家山》等8幅摄影作品被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缪宜江的人生焦点也再次聚焦在水利重大历史时刻。
纯朴,事业的宏伟构图
水利工程大多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急难险重,相应地水利摄影风险也多。但缪宜江总是钟爱基层与现场。他用水利人的纯朴真情感悟摄影艺术的魅力,记录了水利事业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也展示着身为水利人的绚丽风采。。
在他的眼中,水利事业发展的宏伟画卷始终是品味无尽的饕餮大餐,也是他奔波不息的创作源泉。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发展脉搏,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他拍摄反映江苏治淮、治太建设的《胜利的瞬间》《节日的水利工地》《夜航》等,反映江苏防汛抗旱斗争的《搏击》《战洪魔》《夏大哥抽水记》等。
他的作品反映江苏农田水利建设成就的《工地托儿所》《长生乡农民笑了》等一大批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水利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老百姓对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的迫切需求,为水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10年,缪宜江摄影作品“淮河入海水道”,入选中国邮政《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成为水利行业中同类成就第一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