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莫让财政补贴验收环节成“虚设”

更新时间:2019-04-13 13:59:40 来源: 作者:云霞 浏览1180次 文字大小:

几十亩茯苓种植园两端下了种,中间没下种,但仍进行提埂、盖膜、覆土伪装……原因何在?为的是骗取扶贫财政补贴。然而,这样的“假把式”竟然通过了验收。日前,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的一个工作组在龙射镇胜利社区复查去年已验收的茯苓种植项目,发现了弄虚作假行为。最终,该项目业主骗取的补贴款被追回,当时负责验收的干部也因把关不严受到处理。(4月9日中纪委网站)

随着国家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加大投入,对一些有良好发展前景、规模较大的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助其成长壮大,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支农政策。毕竟,只有将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远大梦想。

对于这些补贴资金也来之不易,理应给予最需要的产业项目中,作为职能部门,理应把好关口,杜绝恶意的骗补行为,在验收环节就尤为重要,必须认真进行实地察看,确保补贴资金能用在“刀刃”上,切实助推一批产业成长起来。可是,职能部门在验收环节,却往往流于形式,装模作样走走过场,甚至不到田间地头,就一并“验收通过”,让骗补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可以想象的是,几十亩茯苓种植园只在两端下了种,中间没有下种,如果实地进行细查,或是向周边村民询问产业的发展情况,亦或是变一次验收为多次验收,必然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让骗补行为当场露馅。但对一些长期呆在办公室里的干部,四肢不勤嫌麻烦,总会一层层委托基层干部进行查看,负责验收的干部又可能把关不严,导致验收成了虚设,财政资金被骗取缩水。

其实,很多时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在作怪,有的干部觉得财政资金不是自己的,被骗取后也与自己无关,个人利益不会受损失,因而不会在验收环节动真格,简简单单做做样子,导致很多补贴资金并未真正帮助到急需的产业项目上。

如今,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谁犯了错,谁就该担责。验收审核把关不严,同样要为自己的过失埋单,只有认真履职尽责,才无愧于自己的职责,也能避免成为问责对象。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