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绝不是救世之主
由云南省纪委、省监委倾力打造的反腐大片《激浊扬清在云南》正在上映。云南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然而近年来云南政治生态却不像其自然生态般秀美,曾担任云南省委书记的白恩培、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仇和等人严重污染了当地政治生态,使其成为了腐败重灾区。(1月15日 澎湃新闻网)
当下,人们玩“微信”、QQ都兴刷个“朋友圈”,找点“存在感”,挣点“人气”。可见,“圈子”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不具社会危害性。而对于官场来说,拉帮结派的“朋友圈”无疑就变味、畸形了。不难发现,窝案串案高发已经成为腐败犯罪的一大特征。
众所周知,山西的政治生态一度出了问题,数名省级干部先后被查出贪腐,惊现“塌方式腐败”,实在不可小觑。笔者不禁试问,官员“朋友圈”缘何变了味?不得不说,当下官场“朋友圈”真可谓“点击率”颇高,而“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更是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其背后凸显的是“附庸思维”作祟——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总想着去跟对人,甚至认为这比工作成绩、个人表现都重要。甚至,官场“朋友圈”的附庸思维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社会病。
据调查, 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习总书记曾告诫,“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诚然,人生在世,交到良友益友,他们会给予鼓励和帮助,交到损友则会受其蛊惑,被其利用。官员也是正常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同事,也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生活圈子,可他们掌握着公共权力,其交友范围和方式往往不能看做个人的小事,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影响着权力的公平运行。
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认哪些人做兄弟,不仅仅反映着官员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更是影响着党风党性,倘若官员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渐渐衍生为“腐败圈子”,就在交友路上犯了错、跑了偏,绝对不能等闲视之。官员们的交友之道应秉承,要端正认识、擦亮眼睛,分良莠、辨忠奸,善交友,交善友,并切记,权力为公,友情为私,万不能把权力与友情交杂。
当前的反腐工作提出要打击“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非常及时。从这样的举动也能看出,反腐不仅仅是抓几个官员,更是对深层官场文化甚至是社会观念的触动和改变。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反省身上有没有这种观念,如果有,就应该坚决改正。
在笔者看来,官员“朋友圈”之所以变味,既有官员权力的任性跑偏,更有干部日常监管之制度机制之疏。一方面应及时肃清官员“朋友圈”,为官员量身定制人情交往“权限”范围,明确官员从政为官的原则底线。同时,也告诫了广大党员干部,应凭真本事吃饭,提升自律能力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当诱惑很大时,要明确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
此外,为人处事要正直,还要有智慧。比如应该学会善意地提醒领导,做领导的诤友,而非一味迎合奉承,甚至同流合污。(文/孟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