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扶贫干部成为埋头拉车的“马儿”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一些扶贫干部坦言,在应对乡村治理现代化、产业扶贫项目安排、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感觉比较吃力。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前期与“三农”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扶贫经验、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先天不足”,加之学习机会匮乏,“本领恐慌”加剧。(10月12日 澎湃新闻)
现实中,一些扶贫干部一头扎在村里面,闷着头就是干,“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还有一些扶贫干部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不分双休日,做调查、填表,拍照片,很少有顾家的时候......看似长期满负荷高负荷的运转,实则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填写资料”上,真正用来帮扶贫困户的时间都很少,哪还有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政策、新理念、新做法?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但一些地方的督查、巡查、检查、考核频率仍然很多,扶贫干部不光是要忙于“迎来送往”,苦于应付检查,更多的是苦于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对家人心怀愧疚,心理压力较大。然而,在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常常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使扶贫干部干事创业没有了“安全感”,精神负担也很重。
而在思想上,扶贫干部也很“憋屈”,比如频繁的检查,哪个部门都得罪不起,“资料”工作如果做不扎实,后果可能还会很严重;又比如,对待群众要一张笑脸相迎,即使被恶意抹黑,甚至成了群众的“出气筒”和“背锅侠”,也不能有损群众眼中良好的“公仆”形象;再比如,“光让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工作辛苦,压力大却看不到“奔头”……
扶贫干部一边肩负组织重托,一边肩负村民厚望,舍小家,顾大家,冲锋陷阵,无怨无悔深入扶贫攻坚一线,与贫困来一场殊死的较量,本身就值得被尊敬和关爱。有人把扶贫干部比作“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扶贫干部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崇敬。有的扶贫干部早出晚归,忙的经常忘记了吃饭;有的驻村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村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筚路蓝缕,克服着艰苦的生活环境;有的积劳成疾,还有的甚至为了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是中坚力量、决定因素。“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扶贫干部面临的压力、承担的责任会更大,扶贫干部不是“铁人”,也是血肉之躯,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也会影响脱贫攻坚的质量和进度。所以,对于那些长期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要为其“减负释压”、寄予更多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更有“干头”,更有“奔头”。
调动好扶贫干部的积极性,扶贫政策才能更好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要在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补贴、人文关怀等方面给予保障。比如,要在生活上为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要多一些正向激励;要统筹优化安排对基层脱贫工作的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从烦琐的迎检中抽身出来,少一些“闷着头干”,多学习一些“懂扶贫、会扶贫”的“实干本领”,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实际工作中来。(文/孟春)
评论 |
|